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锦绣官路_分节阅读_第204节
小说作者:桃花露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 MB   上传时间:2017-09-11 15:29:54

  光禄寺官吏们早就准备好了案桌,矮几,跪坐答题,案几上已经摆上各人名牌,林重阳赫然就在第一个,皇帝御座的正下方。

  咳咳,亚历山大。

  这样紧张的氛围里,他相信自己是绝对不敢犯困的,瞌睡虫都能给吓死。

  也不知道那些官员是不是偷懒为了少点体力活,居然不给准备椅子,直接一张小桌子,真是要命!

  因他们是靠近皇帝御座为第一排,此地大殿中心,光线晦暗,远远比不上后面在大殿门口的光线明亮。

  桌上每人有一包宫饼,用红绫子包着,这就是唐代时候流传下来的廷试红绫饼习俗。

  林重阳捏了一下,里面有俩小巧的圆饼,吃饱是不可能了,好在他还带了改进版烤面包,松软暄腾,吃起来口感不错。

  殿试因为规格最高,所以进场的时候是不必搜检的,每个中式举人带着自己的考篮,放着笔墨砚等文具,另外允许带简单吃食。

  林重阳选择的是指点吉祥和林安家的改进的烤面包,用一块包袱皮包着放在考篮里。

  他跪坐在案几前,动作轻缓地将文房用具拿出来摆在几上,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固定位置,既美观又顺手的摆位。

  他有点轻微洁癖强迫症,要求将物品摆成自己喜欢的角度,看着顺眼,然后就开始拆封卷袋检查里面的试题。

  本朝廷试惯例一至两道策问,今年看样只有一道了,题目洋洋洒洒就有一大张纸,得有两百多字。

  林重阳凝目细看,“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太祖禁海而太宗开海禁,祖宗成法……当直陈所见所闻,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扫了一眼题目,林重阳吓了一跳,赶紧再精读一遍,“唰”的一下子感觉脊背都渗出汗来了。

  他内心波澜澎湃,外表看起来自然还是如常,跪坐在那里,波澜不惊,安静得跟时光都停止了流逝一样。

  原本准备静悄悄离开去午门御门听朝的皇帝这时候正居高临下地打量着他。

  皇帝居高临下,一眼就能掌控全场,最后视线就落在眼前这个小神童的身上。

  这个年纪,就算参加童生试都算是神童,更何况是廷试。

  若不是本朝已经取消了神童科,这小子早就已经被取中了。

  御赐神童。

  看他跪坐在那里,脊背笔挺,双肩放松,并不似别的考生那么紧张,微微低垂着头,尚能看到光洁的额头,还有尖尖的下颌,嗯,是个挺俊俏的孩子。

  他不由得瞥了旁边的大太监,想起昨儿自己让这个老奴去悄悄看看这批士子外形如何,到时候选探花郎困不困难。

  当时韦光一溜烟地跑回去,欢喜地一张脸都笑成菊花,嘴里念叨着:“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今年科试丰瑞之年,这一批士子们呐一个赛一个的俊秀,都是一表人才。”

  “是么?”

  “是呐是呐,奴婢可是看得真真儿的,尤其是那位林会元,哎哟喂,长得那小模样啊,真是看得老奴心里软软的跟要化了似的。”

  “你这个老货,惯会说好听的。”

  “陛下,奴婢可从来不敢撒谎,这奴婢得亏是个太监,若是个女娇娥,那是拼了命也要跟着做个添香红袖的。”

  “既这么着,那朕瞧着以后等他入职,打发你去跟着他。”

  韦光却也不怕,只笑得矜持里还带着点羞涩,“陛下取笑奴婢,奴婢这不不是女儿身嘛。再说,奴婢伺候陛下几辈子都伺候不够呢,哪里能去伺候别人儿。”

  皇帝虽然威严,可韦光是他从小的大伴儿,两人感情甚笃,自然能开一些别人开不起的玩笑,这也是皇帝的乐子之一。

  旁边的大太监韦光也在想昨儿跟皇帝逗闷子说的话儿,现在接到皇帝递过来的眼神,抿着嘴矜持地笑,似乎在说“陛下老奴没撒谎吧,是吧是吧,多可人儿的少年啊。”

  皇帝叹了口气,长得如此俊秀又有为的少年郎,可惜本朝惯例驸马只能从不入流的小官或者是平民家选,高官及其子弟是不尚主的。

  否则就可以将最心爱的公主许配于他,岂不是完美。

  再看看其他人的确有好几个形容不错的,可惜人家都不会想要尚主的,承认这一点皇帝心里还是不那么舒坦的。虽然规矩是太祖皇帝定的,可闺女被自己看好的才俊们畏若洪水,也够心塞的。

  “起驾奉天门。”

  这是要去继续上早朝,韦光、锦衣卫指挥使以及大汉将军立刻要高唱起驾,皇帝却摆摆手,让他们不要发出动静,就静悄悄地离去,免得让考生们分心。

  皇帝一走,林重阳顿时松了口气,之前就好像有两盏一千瓦的高射灯对着自己,心肝脾肺都要被烤焦一样,让人实在是不好受。

  他悄悄从袖中抽出细棉布手帕擦了擦额头,然后专心审题。

  他猜的一点都不错,题目的意思无非就是说一下皇帝如何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勤奋治国,然而依然有诸多不如意,让考生们看看国策如此还有没有可以提的更好的建议,甚至还提到祖宗之法到底能不能变,可不可变,该不该变等问题,最后要求考生们结合实际来写一篇对。

  这个题目不但没有一点新意,甚至本质来说跟之前好几科廷试都是重合的,所以答题一点都不难,有人总结得和林重阳说的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段位要低一些,一味地把假大空的话写上去,虽然辞藻华丽,文章写得也是花团锦簇,却空洞无物,让人看得昏昏欲睡未免倒胃口一些。

  在皇帝喜好如此的时候,可行,但是当今皇帝并非昏君,相反主政也算可圈可点,当算一位明君。

  自然不能如此行事。

  林重阳的脑子飞快地运转着,不但要将本朝建国以来的一些大的国策方针过一遍,还要将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国策以及成败得失等历史经验也过一遍,还得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落实到眼前来。

  毕竟所有的策都是为了眼下皇帝主政遇到的问题。

  皇室、豪族、边军、官僚、中官等,都是眼下朝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还颇为不平,只是在皇帝还算勤勉的执政下,并不太凸显,假如当今圣上突然效法了某位皇帝沉溺后宫不思朝政的话,那么这些问题会迅速浮出水面盘根错节,将大明朝牢牢地拖住,迅速地拖进泥淖中永不翻身。

  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皇帝身上,碰运气一样希望碰到一个不求英明只求不昏聩的君主,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当然这些林重阳自己知道,不能和别人倾诉,更不能写在策对中,除非他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

  他要找一个好一点的切入点,既能总结历代得失,让人一目了然振聋发聩,又能春风化雨般把本朝也绕进去,表达出他的观点,且还不让人反感说教。

  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就算林重阳有一肚子的话,提笔就可以洋洋洒洒万言打不住,却依然谨慎地没有提笔。

  他是谨慎起见,结果那些监视官们却有想法,一个个时不时地扭头看看他。

  这位林会元怎的一直都没有提笔,别人都已经刷刷刷草稿都写好了,他居然还没提笔,这是不会?

  难道会试真的有问题?

  若是如此的话,那可不妙。

  谭赟时不时地就盯着林重阳看一下,见他一直都一副若有所思却又不肯提笔的模样,拿不准这小子到底在想什么。

  这题目有什么难的吗?

  他不是跟沈老爷子住过一段时间么,难道老爷子不提点他国策方面的问题?

  他和另外几人交换了一个神色,再看看唐煜,有人幸灾乐祸,有人不动声色,现场就有一种微妙的气氛在涌动。

  林重阳很快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他不经意地抬头略活动一下颈椎,悄悄挪挪腿,现在早就不习惯跪坐,很容易会麻掉的。

  但是动作幅度不可以过大,否则就是殿前失礼。

  他抬眼的时候恰好对上唐煜的视线,不知道为什么,他居然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怨念,给他弄得一愣,忙低头看着卷纸。

  唐煜为什么那么一个表情呢?

  林重阳暗自吁了口气,开始磨墨,他磨墨也是讲究动作和呼吸配合,在外人看来动作优雅不疾不徐,倒是挺有看头。

  磨墨完毕,他的思路也理顺,开始提笔在稿纸上书写。

  自从乡试以后,稿纸也不许草书了,所以他规规矩矩地写端正清雅的馆阁体。

  “臣对,臣智识愚昧,学术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惟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

  开头自然要先摆明立场,面对皇权,自己卑微渺小战战兢兢,唯恐不能表达恭敬忠诚于万一。

  之后就要开始引经据典,列举历代经验得失。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怕再英明睿智的君主,时至今日也只能在史书中膜拜雪泥鸿爪,但是能留下英明事迹与人说,已经是名垂青史,万世流芳。

  而不管秦汉唐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基本国策、重大方针,那些政策有的为朝廷和百姓带来了益处,有的变成了灾难,不管好与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得到了验证。

  事实胜于雄辩,现实是检验国策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而非某一家某一人之言。

  圣人言:苟日新,日日新。

  时代在进步,主君越来越英明,朝廷百官也日益精进,百姓越发富足、明智,盖国策正确而上下齐心之成果。适当拍拍马屁。

  自然还是要列举各项国策,劝课农桑、普及教育、教化百姓、提高科技、加强百官美德培育……一系列的政策,本就存在的,他再抒发自己的见解加以美化,总之既能让人觉得他在夸赞当下,又能感受到诚意,读到他的独家建议,为君一片赤诚。

  至于海禁,对他来说,根本问题不是海禁,不在是否开海禁,而在于国策,基本国策。

  用当下的话就是法度,法。

  祖宗成法可不可变?

  他的答案当然是可以变,而且必须要变,自然也不会说得那么生硬,而是要委婉而且美化着说,先把祖宗一顿美化颂扬他们的伟大和功勋,亿兆子民能够安居乐业都因为祖宗基业,江山社稷。

  但是没有一样法度是可以永恒不变而适应万世的。

  何谓祖宗之法?

  林重阳决定和他们玩文字游戏,不要把眼光一味地拘泥于祖宗具体定下的一些律法,什么永不加赋、不开海禁、不与蒙古互市……这些具体的法令并非祖宗之法,而是祖宗根据当时当下的大环境、敌情,订立的一些最合适的策略,随着时过境迁,环境变化,这些策略就会被新的更适合的取代。

  这些新的更适合的策略就不是祖宗之法?就是对祖宗之法的背叛?

  差矣。

  祖宗之法,其核心便是为了江山稳固、海晏河清,大明盛世。

  只要能够创造大明盛世,便是祖宗之法,是最高祖宗之法、大明之法,任何法度都要在此基础之上。

  凡是符合能缔造大明盛世的法度,就是祖宗之法,是大明之法,万世之法。

  合适,则境内推行,不合适,则迅速修改,而非一味借口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而逃避责任、躲懒!

  只要是为了弘扬圣明之君的伟大、为了缔造强盛大明的未来,为了使得百姓安居海晏河清,万法可行,此为根本之法,有此法可以,则政令出于根本,君上、百官、百姓之理想无不一致,自然也不会再互相掣肘。

  主君为国之首,百姓为国之根,百官为国之柱。

  臣民忠君护国,君上爱护臣民,臣为君之臂,管理万民,又为民之口,上达天听,齐心协力,为大明中华,方可有大明盛世,泱泱中华。

  适时地画大饼。

  在此法之上,可开海禁,可禁海,开通商,可禁商……全凭百姓臣民之意愿,朝廷之发展,君父之慧眼。

  朝廷是一个大家庭,陛下是君父,君父永远在上,子民顶礼膜拜,家庭内部充满了活力、具备我自更新、修复的能力,而君父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才能带领家族、朝廷、天下走向强盛,万世不衰。

  ……

  “臣非有惊世绝俗之论,以警动陛下,然直意以为陛下之所以策臣者,盖欲闻凯切时病之说,故敢略尽其私忧,过计之辞,哀情所激,诚不知其言之犹有所惮,亦不知其言之犹有所隐,惟陛下宽其狂易,谅其朴直,而一赐览之,天下幸甚。臣谨对。”

  最后自然要表明自己年少轻狂,一心为国为民,就算有什么不当言论,皇帝自然也是大人大量,不会计较的。

  洋洋洒洒之言,让林重阳几乎停不下笔,不过他没有侧重各种治国之道,也没有侧重具体的劝课农桑还是出海亦或者富国强兵、提高商业科技等,他强调了根本法度的重要性。

  重新回顾一遍,自觉写出了心中所想,厚脸皮点说也算字字珠玑没有废话。

  一不小心又和唐煜看了个对眼,这一次从唐煜眼睛里看到了欣慰,与之前的怨念对比鲜明,让他更觉诧异,这唐大人看起来有点不对劲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18页  当前第2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4/31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锦绣官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