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举为官指南_分节阅读_第25节
小说作者:枝问雁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07 KB   上传时间:2021-05-23 20:46:53

  这次去祁县的商人还有各府的下人本来就不少,每个人都买了大几千两,但是最后京中也不过是只有一小撮人拿到了这些东西,还有不少人因为没有抢到正急的剁椒呢!

  而这个时候,又有更大的一大批的人去往了祁县,准备大肆采买一通。

  这些情况,一直呆在府学的杨云清毫不清楚,他还是继续着他每天看起来十分枯燥的读书生活。

  到了五月的“田假”时,杨云清他因为嫌一来一回太耽误时间,便没有回去,不过那段时间,和海伯之间写信倒是十分频繁。

  京城那边虽然一直有不少商人到祁县那边采买许多货物回去,但是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还是只有极少数人才买的到,不过手里持一把镜子俨然已经成了京城上层社会的风尚,许多小娘子都会花费大把月银来买镜子香皂这些小东西。

  至于那几种酒,自然也在京城掀起了风潮,不过因为运输有些困难,路上损坏的也有不少,最后这些酒的量每次到的货都很少。但也因此,比起那些在小娘子中异常火爆的镜子香皂等,这些酒在那些好酒之人的眼里,可是珍稀多了,许多人好不容易买回去,根本就舍不得喝。

  再者,在祁县那边签订的契书上,最多只能涨价五倍,这样的情况下,比起镜子肥皂香皂等好运输的货物,这些酒也就不值一提了,有运酒的功夫,还不如多运几面镜子,多拉几车香皂回去呢!所以每次愿意运酒回京城的商人是寥寥无几。

  不过因为有了祁县那边建厂时的经验参考,再加上赶进度,这个时候,京城那边的工厂也快要建好了,再过个半月,一切就能准备就绪,开始招工了,到那时,京城这边的商人和各府的下人也不必一来一回花上一个多月去祁县了。

  而且,除了京城这边,海伯他也陆续接待了几个其他县城的要来求签订契书办厂的商人,短短几个月,便赚了几十万两。

  杨云清他对此情况乐见其成,当然他也没有担心后续会有方子泄露的风险。他当时在契书中以防万一,还加上了不得将方子转卖这一条,而且每个签订契书建厂的商人都会被登记到一个册子中,然后册子再发给其他商人。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哪一家没有从祁县这边买了方子便开始建厂售卖,就很容易被举报。

  商人重利,哪个商人愿意看见自己花了上万两,而同行一分银子不花,就能占尽便宜呢?

  而且大周朝没有专利权的说法,但是像这种窃取方子直接售卖的行为官府也是会监管一二的,如果上诉也是会受理的,举报之后,再打点一下关系,最后肯定能让那占便宜的人付出代价来。

  再者,杨云清他对这些商人的保密手段还是十分放心的,他们肯定比他自己这个半路才适应古代生活的半土著懂得多不少,他当时开铺子建厂招工那么久,方子都没有泄露出去,现在方子在那些精明的商人手中,泄露的可能应该会很小。

  现在就能靠着这些方子赚了这几十万两,以后等消息再扩散开一点,到时候来祁县的商人肯定会更多,那个时候,就又能接着躺赚上百万两。

  杨云清他现在用银子的地方也不多,而这些银子也都是卖方子得来的。那些方子虽然有很多地方都是他根据现代所学的知识调试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真正属于现代那些把这些发明出来的人,属于那片时空的,他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不能心安理得的把这些真正视为己有。

  而且银子放在就只是银子,花不出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杨云清他在现代的时候,对金钱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一向看的不重。这个也大概是因为家庭原因吧,他从未因为钱财烦忧过,自然也不会对金钱太过在意

  所以杨云清他打算把这些银子除了留下一部分外,其余的就用到祁县的百姓身上,以后自然也会扩散到其他县城。

  首先他先写信给海伯,让他将十万两捐给县衙,留作以后县城里修建沟渠大坝、抚恤孤老等民生建设上面去,不过这个每一笔支出自然都需要县衙那边详细记录下来,防止贪污。

  其次是再花五万两在县城里修建一座藏书楼,允许任何人进入免费读书甚至借阅。杨云清他比较幸运,穿越过来的这具身体的身份是个富家子弟,虽然家中所剩钱财不多,只有一千多两,但是比起很多农家子还有县城里普通家庭条件的读书人,可以说是幸福的多,从未有买不起书的情况。

  但是对于那些家境贫苦还有一般的读书人来说,一本书少说也要近一两银子,每次买书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要知道,在县城里,一个家庭舒舒服服的过一年也不过需要十几两银子。这种情况下,买下一本书对于读书人所在的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巨款了。

  虽说这些读书人可以抄书赚些银子,但是这个不仅需要一笔好字,还需要心无旁骛,一个错字都不许有,抄个一本两本还行,抄个十几本,那就是很费精力和时间了。次数多了,也肯定会影响他们自己读书。当初王向松虽然也通过抄书赚了几两银子,但是那也是他来县城读书之后,几年下来积攒下的。

  至于最后一个举动,那便是修建几所学院,专教孩童识字算数。这个时代,若是说想把每一个孩子都按照以后要去考科举的路子教,这也不现实,更多的能识字算数就已经很好了。但这些孩子里若是有天分读书的,以后自然也会让夫子叫他们读书写文章。这些杨云清他之前也在工厂那边安排过,现在那边的孩子就已经在和夫子学认字了。

  当然附近几个村子里他也愿意修建几个村塾,农家子比起县城里的孩子读书是更加不易,许多人一生可能都没有摸过书。像王向松,他是农家子,但是是因为家中以前对张夫子有恩,所以才有了在这边读书甚至免束脩的机会,但就是这样,王父王母都供的吃力。

  其他的情况下,一个农家子想要读书出头,甚至有时需要倾全族之力。

第56章 各步计划   这个时候,杨云清让人在……

  这个时候, 杨云清让人在在那村里面建一座不错的村塾,然后再请个夫子去教书,如此一来, 顶多也不过一二百两银子而已, 到时候就算再加上笔墨纸砚的银子,顶天了也不会到三百两。

  这些银子对杨云清现在的身家来说, 实在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却能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些农家子的一生。

  当然了, 这些村塾里面的夫子自然还是以教他们识字算数为主, 有天赋读书的自然也能从中脱颖而出。事实上, 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 能认得几个字会算数就已经了不得了,在很多人眼里, 读书都是烧钱的事。你告诉他们要让孩子读书以后去考科举,还不如和他们说读书认字以后可以去城里当掌柜账房来的有用。

  不过这些的确也是事实,一个县城里, 能有百来个秀才就已经是文风鼎盛了,举人, 那更是一只手数的出来, 至于进士, 那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府里一年考上一两个就算不错了。这样的情况下, 对于这些普通村民来说, 认个字去先城里谋生还真的是回报率最高的。

  对于这些村民的想法, 杨云清他也不会在意,毕竟他的本意也不过是想给那些农家子多一条出路而已。若是真的奔着去把他们全都培养成读书人这个目的去,杨云清他就算有再多银子也耗不起。,

  不过这个时候,杨云清突然发现他少考虑了一个问题。

  诚然,祁县那边的工厂从县城里还有附近村子里招了不少女工,但是这些也是因为来工厂这边能赚银子。不然的话,那些小娘子的家里人怎么可能放她们出来?

  这个时代,能真正狠下心脱离家里的女子实在难寻,事实上,现在在工厂里做工的小娘子还有妇人们,她们赚的钱可能比家里的任何人都多,但是她们获得的也不过是从前无法拥有的话语权,又有哪个因为自己赚了银子便决心脱离自己的家庭呢?但是这个不是她们的错,而是这个时代的局限。

  在这个条件下,杨云清开办在县城里的学院还有在村里设的村塾,都注定不会是小娘子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在大周朝,除了那些大户家庭会请女夫子来教家里的小娘子读书识字,普通百姓之中,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里,都很少有哪家会送女儿去读书认字的。

  在那些小娘子的父母眼里,七八岁大的孩子就已经算一个小大人了,留在家里,不仅可以帮着干活,还能帮忙带带弟弟妹妹。要是让她们也出去念书识字,这个能有什么用?女子又不能去读书科举,认字干什么?还不如留在家里干活呢。

  现在这样,若是想让这些小娘子可以像男孩子一样,出去读书认字,必须另辟蹊径。

  杨云清想了一下,便想出了主意。现在在祁县还有周围的村子里,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之前工厂里一直在招女工的事,对于进去做工的小娘子,就没有几个不羡慕的,毕竟每个月可是有一两多银子。现在早已停止报名了,上次报名的时候也主要招的是妇人还有夫妻。这时还有不少人都在后悔,恨自己当初怎么没让自己的女儿也去报名。

  什么都没有利益来的重要,只有让这些父母看到以后的利益,他们才会愿意松手让家里的女儿也出去读书。因而杨云清决定,专门开一个“培训学院”,只要让家里的小娘子进去读书识字,每天只要几个时辰就行,包午饭。后面若是通过考核,十五岁以后便可以也进入工厂去做工。

  而且平时还会让学院里从工厂那边接一些类似于纸袋制作还有货品包装这样的活过来,让这些小娘子赚一点零用钱。

  自然,附近几个村子里也是这样的的。

  杨云清就不信,有了这样的条件放在那,那些父母还能拦着不让女儿出去读书。若是这样都帮不了那些小娘子,那么现在做再多也没有用了,只有以后杨云清他有能力走上朝堂,手握大权,有权力制定政策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吧!

  不过杨云清都考虑到这地步了,他干脆想着,再在那些学院里加几处接纳成年人读书识字的地方吧,他之前考虑的都是小一点的男童,小娘子考虑的也都是七八岁的。但是那些大一点的十五六岁的男子还有女子,应该也有读书认字的权利。请五个夫子是请,请十个夫子也是请,左右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的事。

  县城里,除了女夫子难找一点,男夫子那是一抓一大把,每年去考科举的人可都是不少呢,但考上的就那么几个。在那些没有考上童生秀才的读书人里,随便挑几个,都能胜任这个简单的教书任务。

  在信里写好后,杨云清便寄了回去,交给海伯,让他去找人办去。之后杨云清粗略一算,发现这些加起来,也远远不到二十万两,这还是建立在他拿了十万两送到县衙,用于以后几年的大工程建设上。

  海伯收到信后,看了里面的内容虽然有点惊讶,但还是赶紧安排人去照做。他想着,少爷从小就心善,现在赚了银子了,第一时间就想到去做这些善事,希望做这些善事也能保佑他家少爷以后高中才好。

  而建那藏书楼还有学院什么的,自然需要去招工了,这些海伯都交给了下面的人,之后他亲自带着十万两银票去了县衙那边,见秦知县。

  秦知县见到海伯,听他说完来意后,心里简直是狂喜,就差高兴的拍桌案了。十万两,这个杨云清就这样捐出来了,而且还要在县城里修建藏书楼和书院,这是何等的胸襟。他果然没有看错此子,拥有此等仁义之心,若是以后步入朝堂,也必然是一方好官。

  为什么说官员来到一些有些偏远或者是不够富庶的县里难出头,这还不是因为没有银子吗?若是县衙里有银子,什么样的民生政绩做不出来呀?他接任这祁县的时候,县里的财政就已经不容乐观了,每年都等着税收入账才能维持下一年的运转。这个时候,若是想要修建什么,也只能向上面打申请,求着拨银子了。但是这个申请,估计申请十次他给你打回来十次,想都不要想。

  现在有了这十万两,县城的城门可以修了,县衙也能在维护维护了,还有水利方面,大坝也可以再重建加固了,今年各乡的沟渠也能大改造了,而且县里的育婴堂以后生活也能好点了。

  等以后这藏书楼书院都修建好了,他们这个祁县,以后文风也能兴盛了。

  这些对秦知县来说,也都是一笔笔政绩,任期满了后,升官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现在他恨不得赶紧就开始去做这些事情,早日把这些事情做完。

  这个时候,他甚至都觉得这个叫杨云清的十二三岁的小少年,就是他的贵人了,若不是因为他,秦知县他估计自己在祁县这边待上□□年,任期满了也做不出什么大政绩来,以后调职回京,升官加爵也是遥遥无期了。

  秦知县还想着,这杨云清杨秀才作出这么大的贡献来,他可得到时候好好去让人在县城里宣扬一番才是,而且他可一定得让人记得提醒那些建书院藏书楼的,建成之后必须要立碑盛赞一下杨秀才。

  祁县这边之后几月一直开始忙于各种大工程,而杨云清则在府学里继续按部就班的读书,但是倒是也趁着休假的时候,把府城各处风景也看遍了,生活也不算枯燥。

  就这样,转眼到了八月,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岁试来了。

第57章 岁试 岁试是一年一考的,而院……

  岁试是一年一考的, 而院试则是三年两考,因而有时候岁试便会和院试撞到一起,同一时间举行。

  今年的岁试倒是没有和院试撞到一起, 因而那边已经一年没有人“光顾”的号舍, 今年只迎来了他们这群要考岁试的秀才们。

  虽然岁试就算考的不好,也不会有落榜一说, 但是这个是有排名的,排名靠前, 是可以领廪银的, 至于那最后几名, 只要不是考卷答的十分之差, 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夫子训斥一番而已。

  这次岁试,是全府的秀才都要参加, 每一个人,都是曾经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因而竞争之激烈, 比当初的院试,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每回都卯足了劲, 来争夺这个岁试第一。廪银倒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岁试是到现在每届的秀才都参加的, 从这场考试中, 秀才们更能明白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基本上, 每个府的第一名最后乡试的时候, 若是发挥正常的话, 那就有很大的几率考中举人了。

  至于其它人,想要考中,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从古至今从来都不缺黑马。

  只是排名靠后的,想要考中举人,那真的是难上加难。

  每年乡试也就总共录取一千个左右,名额增增减减,但都在这个数值上下浮动。

  用现代的话来简单比喻一下,这个乡试可以看做是中考,一个省只录取五十多个人,只有这些人拥有考上高中以后参加高考的机会。

  这样约算一下,他们徽州府乡试也不过能考上一两人罢了,往年一个没考上的情况也是不少见的。

  而会试就可以算是高考吧,虽然后面还有一场殿试,但是按照惯例,会试上没有落榜的,参加殿试,基本都不会落选,只是名次会和会试有差别罢了,殿试考完了就是进士了,以后就能做官了。

  而这场高考,每年也不过是只录取三百多个人左右。用现代的话继续比喻说,大概就是全国每年只有三百多个人考上了大学。

  如此情况下,每个府若是能出一个进士,那还真是不得了的事了。

  现在岁试,大家都在博这个第一,大概也就是想着,若是这场岁试考中了第一名,那后面乡试也就有把握了。

  杨云清也自是跃跃欲试的,他难得也被激起了好胜心。

  岁试虽然较之院试没有那么严格,但是流程也都是一样的,照样是要各种全身搜检。

  现在正好又是在八月,杨云清又再次被迫感受了一遍这像闷笼一样炎热的号舍。

  之后岁试考完,他回去之后沐浴完,就立刻瘫在躺椅上,周围摆着好几盆冰块降热。

  岁试结果没几天就出来了,杨云清得了这岁试案首,也就是第一名。

  不可否认,杨云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内心的确是轻松了一下。

  他从来都没有自诩过天才,虽然在他这一届的院试中最后得了案首,同时也是小三元。但是在他之前,还有不少届的秀才,特别是府学,里面就像他以前所说的那样,十个有九个是他们那一届的案首或者是第二第三名。

  杨云清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小觑过这些人,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说这次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次岁试得了第一,也清晰的让他判断出了自己的实力。

  而其他考生,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名次出来后,说不酸说不嫉妒那真是假的。

  杨云清他不过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少年,在这届参加岁试的秀才里年纪是最小的了,但是他却能碾压他们努力了这么多年的人。虽说科举路上,年龄从来都不是标准,历朝历低少年状元和白发童生,哪件发生的还少呢?但事实是那么一回事,心里却总是免不得要感慨几句的。

  不过他们也在安慰自己说,之前那个杨云清就能叫何大儒当场盛赞,而且之前还是小三元呢,现在再次考上这第一名,一点都不稀奇,也是正该的事。

  因为岁试最后的考卷是会张贴出来的,这个一则是为了激励考生,二则就是想让这些考生们可以去看看那些名次好的人是如何写的,以后也能学习一二。

  杨云清他自己就是第一,考卷自然也是被张贴上去了,按理来说他就是其中文章写的最好的,根本就不用来张贴榜那边看。

  但是最后,杨云清还是去了。他看的是他后面五名考生的考卷。他猜测应该和他的文章写的相差不会很多的。

  但看完之后,杨云清发现,这些人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空泛之感。杨云清他穿到这大周朝以后,虽然去过最远的便是府城,但是他以前在现代的时候不是啊,那时候他可天南海北去了不少地方。

  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通过网络,世间百态也都见了不少,因而比起在这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心念书,少有远出见识世态风情的事情的考生们,他的眼界自然是开阔了些,因而也自是言之有物,落笔不俗了。

  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呀!这个时候,杨云清心里默默有萌生出了一个新的念头。

第58章 游学   岁试过后马上就到了九月,此……

  岁试过后马上就到了九月, 此时正好到了放为期一月的“授衣假”的时候了。五月的田假,杨云清他没有回去,还是呆在了府城这边, 而这个九月的授衣假, 杨云清是打算要回去看看的。

  近来祁县那边比起往常,的确是热闹了不少, 天天都有外地人来。近来几月,海伯那边又收到了不少商人要办厂的来信, 一时之间, 也忙了很多, 不过还好人手够了, 也忙的过来。

  至于那藏书楼和学院,也已经大概要建成了。因为当初消息早早地放了出去, 所以县里有许多人都在期盼着这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9页  当前第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科举为官指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