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群穿生活_分节阅读_第132节
小说作者:寒小期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36 KB   上传时间:2021-10-20 19:17:49

  论干活的麻利程度,养得跟大家小姐一样的丫鬟们,如何是她们的对手?

  本来,赵老太太的意思是,给她们安排亲事全都嫁出去,但被赵桂枝拦了下来。

  她这边正缺人呢,干嘛要把培养得妥妥当当的大丫鬟嫁出去?全都过来给她干活。

  拿的还是原本的月例,甚至干得好了还能加钱,丫鬟们自是非常乐意的。

  于是,有四个原本就能独当一面的大丫鬟们,被打发去了糖水铺子和点心铺子里。最初是两个人一组,管一家铺子,后来又开了新店,就变成了一人管一家铺子。

  愣是从伺候老太太的大丫鬟,变成了精英店长女强人。

  还有那些能耐还不够的二等丫鬟,则负责给那些大家小姐们送点心。赵桂枝是想着,与其让那些人派管家小厮过来买,还不如让她们下单,由这边按照单子送过去。

  在有了客户基础之后,还可以每个月或者每季出新品的时候,送上精美的宣传图册,在家里也能看到新品点心。

  值得一提的是,宣传图册是由尤神婆负责的。

  她上辈子学的是室内设计的专业,同时也擅长绘画,当然跟那些当代画家是完全不能比的,可给教辅书画个封面,给赵桂枝的私房菜、点心糖水画个宣传图册,却是完全可以的。

  在赵桂枝的要求下,尤神婆还弄出了Q版卡通画,还给每个经典的奶茶糖水画了个拟人画像,二头身的小人要多可爱有多可爱,简直就是把那些规格小姐萌出血来。

  ……

  巡视完新店回到赵府后,赵桂枝第一时间就被告知,有家信到来,其中一封信还是点名给她的。

  赵桂枝以为是亲戚们找她有事儿,顺手拆开了信封后,一看才知道是虎头写给她的。

  再一看,她麻了。

  虎头在信里央求她,多寄一些教辅书给他,又拜托她帮忙打听一下,怎样才能考上秀才,还苦苦哀求说想要前几年考秀才的卷子。

  赵桂枝:……

  完了,这孩子彻底疯球了!

第110章

  哪怕赵桂枝一贯被她哥称之为五行缺德的,哪怕她之前对虎头可黑心了,哪怕……

  但眼瞅着虎头那孩子真的被逼疯了,她还是很担心啊!

  本来,刚从外头回来,怎么着也该休息一下,再进行一番简单的洗漱换身衣裳去慈心堂请安的,结果看了这封信,赵桂枝愣是什么都没做,第一时间跑到书房里回信了。

  还不是仅仅给虎头回信,而是打算做多手准备。

  首先,虎头那边要以安抚为主,先夸奖一下孩子太懂事了,然后委婉的告诉他,你还小时间还有很多,倒是不必急于一时。总之,就是连夸带安慰的,务必不能刺激孩子。

  其次,就是三郎那头了,毕竟赵桂枝又不能直接给江母等人写信。写了也没用啊,假如先前幼娘还在家,那兴许是幼娘读信的,可眼下不光幼娘不在,三郎人也在镇上,那还能不是虎头帮着念?因此,赵桂枝打算直接写信给三郎,让他好生帮着劝。

  再然后就是刘童生和尤桂花了,也就是赵桂枝上辈子的小舅和小舅妈。

  之所以选择他们而不选择周生生俩口子,那完全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要知道,她上辈子的大舅和大舅妈,这俩是一个赛一个不靠谱,却偏偏生了个超级自律的学霸来。让他俩去操心一个学渣孩子的突然疯球之旅……

  光听着就相当得离谱。

  她小舅和小舅妈就不同了,毕竟上辈子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个二傻子儿子。

  虎头啊,摸着良心说,就跟二狗亲儿子似的,蠢得如出一辙。

  赵桂枝在信上千叮咛万嘱咐,尤其是让她小舅刘童生千万要亲自去一趟大坳子村,帮她亲眼瞅一瞅虎头到底咋了。就不说别的,权当是帮她这个缺德外甥女积点德吧。虎头真要是疯球了,她还真就脱不了关系。

  一口气写了三封信,可算累死她了。

  她还不敢拖延,立马麻溜儿的装好信封,还特地仔细的看了有没有装错,确定万无一失后,赶紧让人拿给管家,让他务必立马送到教辅书发货中心去。

  要说赵闰土还是干了一件人事儿的,旁的不说,就因为他的教辅书铺在府城各处遍地开花,大大方便了大家寄送家书。

  还不光是赵桂枝,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当然费用还是需要的,并且只保证送到当地的书铺里。又因为很多镇上并没有开设教辅书铺,多数情况下都是送到各个县城里头的,若是家住得偏远一些的,还得特地跑一趟县城才能拿到家书。

  可就算这样,比起以前还是方便快捷了不少。

  没奈何,这年头不单交通状况异常糟糕,通讯更是一塌糊涂。正常情况下,想要寄信就两个途径,要么通过朝廷的驿站,要么就是亲自或者托人跑一趟。

  但朝廷的驿站是不对普通人开放的,想要使用驿站,首先你得先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后才能拥有使用的资格。

  自个儿跑一趟就更离谱了,谁有那个空啊?哪怕托人好了,不得花钱?花钱也得正好碰着顺路的才行,特地专人专线的跑?除非你像赵闰土那般有钱。

  话说就连赵闰土自己都没想到,他开辟了第一个连锁书铺后,居然还带动了通讯,愣是赚了一笔顺路钱。

  别小看了这笔收入,教辅书铺几乎每一旬都要进货的,还不单单是说书籍类的,像文房四宝这些文具周边消耗得更为厉害。尤其石二苟还做了一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儿,他最初是为了自己方便,折腾出了简易版本的炭笔,那是既容易折断又不顺滑,外加每次写完都是一手的黑乎乎。

  但没关系,有这个创意就是好事儿,赵闰土让人把炭条磨成了粉,又重新压模重置,再请了专业的老木匠帮着做了外套……

  历史上第一支炭笔就这样做成了。

  虽然还是没有铅笔那么棒,也没有配套的橡皮,就连纸张都是粗制滥造的,但还是让铅笔在古代流行了起来。

  原因无他,便宜啊!

  笔墨纸砚就算是最劣等的,那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不少穷苦书生,像江二郎最早启蒙的时候,就是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的,直到慢慢读出来了,才改用文房四宝的。

  而且,炭笔除了能用来写字之外,还能用来画图、做记号。反正帮赵闰土干活的那个老木匠,就深深的迷恋上了这种炭笔,走哪儿都揣上一支,需要在木头上做记号时,就掏出来划拉一下,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还有配合着教辅书一起出售的、教师专用的劣质红笔,由尤神婆做设计绘画制作出来的幼儿识字画报以及识字卡片等等……

  各类东西都太多了,而且隔三差五的就有新的创意。

  赵家名下的连锁教辅书铺,那叫一个生意兴隆。

  再加上顺带送的书信,以及赵闰土还准备继续发展下去,毕竟镇上的读书人是少,但房租也便宜啊。书铺压根就不需要多大的地盘,甚至连地段都不用那么讲究。就找个生源不错的私塾学堂,在隔壁盘个民居都成,稍稍收拾收拾,再多弄几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不就齐活了?

  这样一来,就能帮更多的送书信了,搞不好将来就能发展成古代版的顺丰快递呢!

  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眼下因为只是顺带的业务,除非是像赵桂枝这种关系户,普通人是只能寄信收信,却不能寄包裹的。但若是再继续发展下去,谁知道会变成啥样儿呢?

  哪怕做不到现代的那个速度,但有朝廷驿站这个同行衬托的,他们完全可以走慢递收高昂的费用,怎么就不成呢?横竖这年头的人工费那么便宜。

  ……

  托顺风书信的福,等到了下一旬,赵桂枝写的书信就到了孝义镇。

  第一个拿到信的人是江三郎。

  那是肯定的,他就是负责顺风驿站的,又是书铺的掌柜,又兼职收信寄信,周生生还特别允许他帮人代笔写信。当然,因为代笔的钱全数归他,所以这需要的笔墨信纸信封,就需要他个人掏钱了。

  别看三郎平常蠢得很,在这种事情上倒是不糊涂。

  让他代笔写信费用是很低廉的,一封信只收两文钱,这可是比普通街上代笔的要便宜太多了,人家起码也是五文钱起步,具体看写多少收费的。

  但三郎有个要求,让他写信就必须从书铺里买信纸信封,笔墨的钱就不必了,他买了最便宜的成品墨汁,那成色是真的不好,但写信啊,又不是做文章,讲究那么多干啥?

  如此一来,他赚到了额外的润笔费,书铺里的生意也因为他的缘故,变得越来越好了。本来只做读书人的生意,眼下不识字的人也会去铺子里买信纸信封,一下子就扩大了客户群。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三郎的字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极大的进步。

  没办法啊,他天天写信啊!就算写信只会用到常用的字,但字的比划不就那么多?一通百通的。

  这么算下来,他是非但没亏还赚翻了。

  对了,他的名声也因此好了起来。镇上的大娘婶子们可喜欢他了,纷纷要给他做媒,得知他已经定亲了,年底就要成亲,还分外遗憾。

  是的,三郎已经过了小定大定,之所以没有立刻成亲,一则是因为秋收后没几个合心意的好日子,二则就是他二哥二嫂还在府城呢!

  想着他们年前应该会回来的,江母跟黄家那头商量着,将日子定在了正月初五。

  这个日子相当得不错,而且到时候大家伙儿都有空,正好过年前把人迎进门,新年新气象。

  对于三郎的未婚妻黄家那头来说,这个日子也是相当得有意义。

  原因在于,今年的正月初五,黄老三婆娘逛庙会时,顺口帮女儿算了一下,碰到的就是尤神婆,算出来的结果那叫一个震撼人心,差点儿没把人吓死。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甩掉渣男才有未来嘛!

  总之,三郎如今的日子别提有多好了。

  年后媳妇儿就能过门了,家里的婚房更是去年就准备好了,新家舍还在制作之中,是秋收以后江母特地跑去石坪村定做的。

  一见是她,石家的人特别热情,纷纷表示因为石二苟被赵桂枝的堂哥用重金雇佣了,他们家白送一套新家舍给江家,就当是提前送的贺礼的,替石二苟送的!

  石家的人是真心的,只因为石二苟傻是傻了点儿,却不是那种没良心的人呢。他一方面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的融入到石家那边,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原身的记忆,对石家人还是有感情的。再考虑到自己将来可能就在府城生活了,哪怕要回去好了,大概也是好几年才回去一趟的,因此在金钱方面格外得大方。

  ……主要是赵闰土给的太多了,他哪怕只寄了一小部分回去,还是惊呆了石家人。

  投桃报李的,石家人对江家格外得热情,毕竟自家狗子在江家儿媳妇儿的娘家哥哥手底下做事,多套点儿近乎,打好关系肯定没错。

  就这样,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三郎,在送走了让他代笔写信的大娘后,很快就迎来了这一旬的货。

  新到的书籍不着急,他可是掌柜的,这些粗活累活用不着他来干,自会有伙计搬书放好。他要做的是将一个小木匣子从货箱里拿出来,打开抽拉式的盖子,从里头拿出了一堆书信。

  这活儿必须由他来做,伙计是不识字的,就连摆书都要他站在一旁指挥,他能省下的只有力气而已。

  江三郎将书信拿出来一一查看。

  先按照本镇上的和非本镇上的分成两堆,如果有同一个村子的,再挑出来放好……

  看着看着,他就发现了给他的。

  ——孝义镇江叔廉江三郎收。

  如果单写一个江三郎,他兴许还会犹豫,但江叔廉肯定没错了,就是他。

  是的,江三郎是有大名的,还是花了钱取的。

  更确切的说,是当初江父特地袖了钱跑去镇上找了个摆摊代写家信的穷书生,让人帮着给当时刚出生不久的江大郎取名字。

  那书生挺好心的,想着取一个是取,取两个也是取,又不费什么劲儿,索性帮着多想了几个名字。

  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再配上“礼义廉耻”,成了!

  江父当时是大喜,觉得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的,取的名字跟村里什么墩子柱子狗剩旺财差距可真大啊!而且人家还是个目光长远的,一下子就给了他四个名字。这代表着什么意思?

  代表着他江老三将来会有四个儿子!!

  当然,结果还是有所出入的,江父得了三子两女。但没关系,反正当时的快乐总是真的。

  那穷书生还给了他一张纸,从左往右写了两行字,头一行就是“伯仲叔季”,第二行就是“礼义廉耻”,再配上江父的姓氏……

  于是,江大郎的全名就叫江伯礼,赵桂枝偷偷的管人家叫玻璃。

  江二郎的名字叫江仲义,赵桂枝没少私下吐槽她男人不该去念书,应该去学医啊!听听,江中医!

  再就是江三郎了,他叫江叔廉。对此,赵桂枝还是有话要说。叔廉?书奁?为啥不干脆叫江书包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8页  当前第1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2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代群穿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