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农家幺妹_分节阅读_第140节
小说作者:金波滟滟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151 KB   上传时间:2017-03-01 12:05:46

因为卢铁石淡然地说:“我从来不给上司送礼。”

那日见卢铁石坐在马上身着铠甲向自己一笑时,宁婉心中的英雄形象未免有些崩溃,但现在又全部重新屹立起来,卢铁石果然就是山岳一般的人物,他就是这样一个冷面无私、只凭着自己武力解决所有问题的人。

因此宁婉越加心虚,一向擅长言辞的她竟然不知说什么好,只轻声呐呐地应下。

此时卢铁石就又加了一句,“别人家的我都让看门的直接拒了。”言下之意他本人特别送回来已经很给情面了。突然又笑着问:“你们家里怎么不卖包子呢?就是那次我吃过的大馅包子?”

提到生意,宁婉总算醒过神儿来了,“先做些麻花烧饼之类的试试,等过了年就开始卖包子了。”然后福至心灵地问:“你喜欢吃我家的包子?”好在宁婉自诩不是个笨的,马上就又道:“晚上家里正要蒸包子呢,到时候给你送去些。”

卢铁石就又笑得雪白的牙露了出来,“那好。”

宁婉心里就又崩溃了一下,心如铁石的将军怎么会要吃包子呢?他不是应该随便什么都一样吃,就像自己曾经见过的那样,似乎吞毡饮雪也毫不在意吗?要知道他的心中想的应该只是武功、军队、还有国家呀!

卢铁石显见是没有这些纠结的,又问:“你还有什么难处吗?”

他们相见时自家就难,因此差不多每次见面卢铁石都会问自己有什么难处,宁婉听得惯了,心里还是难免一暖,就伸出右手比出个六,“县里这铺子我花了这个数买下来的,而且家里又在柳枝镇和瓜坡镇两处开了分店,加上原来马驿镇的一共三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宁婉在别人面前是从不露富的,但是她却不怕卢铁石知道,将近四年时间,宁家的资财打着滚地向上翻,现在将铺面、货物都加起来差不多一千两了!“你若是要用钱,我还可以借你呢。”

其实宁婉只是随意客气一番,她知道卢铁石是不会借自己的钱的。他这样铁骨铮铮的人最不看重的就是钱吧。当然据宁婉估计,卢铁石也没什么钱,副千户是从五品,月俸十四石禄米,若按平年二钱银子一石,也不过三两银子。以他的性子,就连县城里商铺的年礼都不肯收,自然也不会在兵饷军粮上面克扣,当然也就没有别的进项。而他的父亲卢指挥佥事不会多给他补贴,他的母亲吴夫人又是没有余财的。

不想卢铁石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

宁婉又窘了,她固然不是虚辞应付,但是谁能想到卢铁石竟然不回绝却点头呢,好像真会考虑向自己借钱一样。

当然宁婉绝不是不借,若是卢铁石果真找她借钱,她就是卖了铺子也会借!甚至不必说借,就是白给也行!现在的问题是她觉得卢铁石并不是她所了解的那个瘸子将军。当然他的腿完全恢复了正常,早不是什么瘸子将军了,但是他的人似乎也变了?

他原本就有些沉默寡言,到了多伦经历了残酷的战争、随时行走在生死的边缘,养成了冷酷无情的性子不奇怪,但是为什么他看起来比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还要好说话了呢?

宁婉怔怔地不相信,就见卢铁石已经转身出了门,只留了一句话,“晚上我就等着吃包子了。”

瞧着卢铁石走远了,宁婉赶紧起身,到了厨房里用盆舀了一盆面放了温水和上,又将大姑的面肥揪下一大块放了进去,揉均盖上盖帘放在灶边暖和的地方,又找了个小棉被严严地蒙上。原来现在已经接近酉时了,若要晚上就吃包子,面必须要快些发起来才行,而宁婉这些法子就是让面早发好的。

这时于氏自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条子猪肉,见了幺女正在弄面就十分惊奇地问道:“不是早说好了今晚要做红豆米饭的,红豆已经泡了一天多了,刚好泡到时候,你怎么又和面?”

宁婉却一眼看到娘手里拿的肉,赶紧上前接了过来,“这条肉里的梅花肉正合适!”梅花肉是猪脖子上最嫩最香的肉,因此这块肉表面看都是瘦的,但其实切开后粉红的瘦肉中夹着一丝丝的肥肉,正是猪肉最精华的地方。

吴夫人是山东人,卢铁石从小吃惯了她做的饭,应该喜欢山东口味,宁婉就决定今天要做山东包子,而山东包子用的肉一定要是有肥有瘦的。寻常的肉当然也能做,但若用梅花肉会更好吃。

将肉洗净后,宁婉就把梅花肉剔了下来,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山东包子的肉馅不是切成肉末的。

于氏瞧着女儿越发奇怪,“昨天不是你说的大家太辛苦了,要我做红豆米饭、酸菜炖肉犒劳大家的,怎么今天又是和面又是切肉丁的,你是要做什么?”

宁婉此时才顾得上告诉娘,“刚刚卢副千户来了,把我们家送的礼都退了回来。大约是怕我难堪,就又说想吃我们家的包子了,因此我赶紧做包子呢!”

于氏听了,就急了起来,“这时候发面还来得及吗?”将面盆摸了一摸,自已又答:“应该也差不多。”转眼瞧幺女切肉丁便道:“你这样切太慢,我来剁肉馅吧”

宁婉摇头,“我就是要切这样的。娘若是有空就帮我拿几根大葱。”

于氏早知道幺女茶饭比自己做得好,因此就赶紧去拿大葱,剥了两根洗净放在菜板上,却不想宁婉看了一眼,“娘,再拿两根。”原来山东包子里一定要多放肉,多放大葱,味道才够香够醇。

宁婉将肉丁切好盛到盆中,就将那几根大葱切成比平时要大一些的葱花,与酱油、盐、麻油、花椒面等一起拌到肉丁中调匀腌上。这时又拿了棵白菜,却只拣中间不大不小的叶子,一叶叶地剥下来洗净,也切成黄豆大的碎块,与腌好的肉丁混均。

再看面已经发了起来,宁婉向里面兑了大碱,试了几回才觉得恰到好处,这才包成大个的包子,放在屉上隔着热水再放上两刻多钟看着包子重新膨了起来,这才加火蒸上。

于氏掀了锅盖,惊叫了一声,“这白胖胖的大包子,一个足有吃饭的碗大!”

宁婉就说:“山东包子就是这样的,比平常吃的包子香味儿都要浓。”说着也不顾热将包子一个个地放到食盒里,装得满满的方盖上了盖子,又在外面包了小棉被,叫了小伙计,“快!赶紧送到卢副千户家里。”包子只有热的时候才最好吃。

小伙计才跑出去。宁婉又将他叫了回来,“如果卢副千户不在家中,就送到城墙上,若是也不在城墙上,就打听一下,一定要送到他手中。”

原来卢铁石这次被调至虎台县是高升,但却是从主管一处的主官变成了副手,虎台县里原有一个千户两个副千户,现在他成了第三个,管着巡查城墙。先前宁婉没有用心想过,但是如今的她对卢铁石的消息十分关切,因此早就意识到这正是周指挥使明升暗降,架空卢铁石,不令他再立军功的法子。

卢铁石在大漠炼出来的强兵都留在了多伦百户所,他固然带了些亲兵回来,但虎台县里不再给他兵马,实力就这样被削了下去。而在虎台县巡查城墙,却是整日忙碌又不可能立下军功的,甚至卢铁石因此与虎台县里的人极少见面,因为他整日都在城墙上。

当然宁婉一点也不替卢铁石担心,就像她曾经知道他一定深入大漠斩夷酋夺回军户一般,她还知道谁也掩不住他的光华,更重要的是卢铁石是那样坚定的人,这些小小的挫折对他都不算什么!

于氏看着小伙计走了,却叹道:“卢少爷回了虎台县里更忙了,每天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你爹上次说要请他吃饭也没空儿过来,这次送的礼又退了回来。既然他喜欢吃包子,以后我们每天都送吧。”

“不必的,娘。”宁婉摇摇头,“卢少爷毕竟是副千户了,我们天天送包子过去让人看了算怎么一回事呢?”

“那隔三差五地送几次总行吧。”看女儿点头,于氏就放了心,却又想起一件事儿,“其实也不必担心,就是那个姓洛的,上次我问了他,为什么不雇个人到副千户家里给他们十几个人做饭,他说他专门学过厨师,做饭做得很好呢。”

第148章 老乡

宁婉按了按头,洛冰竟然专门学过厨师?

他一定是骗娘的,他是富贵人家长大的公子,从小读书的,又曾中过榜眼,在流放到边城前恐怕连家里厨房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

现在他虽然给卢铁石一干兄弟们做饭,但是,天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饭菜!这也是宁婉坚信卢铁石不重口腹之欲的主要原因。

只有简单如娘这样的人才会相信,眼下于氏正将红豆稻米饭焖在锅里,还笑着说:“姓洛的说他是江南人,因此只会做米饭,却不大会做面食,所以才到我们家里买。我就说我也是江南人,我们论起来虽然不是一个府县的,但是其实离得并不远,只是他们那里是鱼米之乡特别富裕,我们那里时常发水灾特别穷,因此我们就认了老乡了。大家还说好了,将来谁有机会回老家的时候一定去对方家里帮忙打探亲朋的。”

宁婉就笑了一笑,这个老乡娘可攀不起,没几年就会一飞冲天,再不会回辽东了。至于打探消息,那时的洛冰哪里有时间?他成了朝堂上的红人,国之大事尚且忙不过来呢。只是她不好打消娘的这点念想儿而已,娘到底还是惦记老家的。

娘俩儿说着闲话便将饭菜做好了。铺子关了板大家吃饭,因辽东米比面要贵上一倍,因此德聚丰吃稻米饭的时候不多,这顿红豆稻米饭颇被大家期待的,可是山东包子也同样好吃,一时倒有些难以选择。

宁婉吃的是山东包子,尝了尝觉得味道很是不错放下心,也许卢铁石并不在意包子是不是好吃,但是她却是一定要做好的。

饭罢去了小厅,原来这次在虎台县里置了铺子,她在安排上更有了经验,先是将成亲的伙计都挪到外面赁的小院子里,家里只留几个利手利脚的小伙计,铺子里清静了许多;然后还在铺子后面第一排的房子中选了一间布置成一个会客厅,如有重要的客人便可以到这里商谈生意,比在铺子里要舒服自在得多。平日里,她也会在这间厅里看帐或者吩咐些事情,刚刚的帐还没看完。

刚点了蜡烛就见到卢铁石放回桌上的礼盒,宁婉起身收了起来,再回来时又发现原本放礼盒处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将宁婉惊得一跳,原来里面包着两颗珍珠——这可不是寻常的珍珠,而是金色的东珠!

这种珠子只在夷人所在的大江大河中有,一向十分难得,而眼下这两只足有八分重的珠子,更是宁婉从没见过的!俗话说“七分为珠,八分为宝”就是指如何断定珠子的贵重与否,到了八分重的珠子就算得上宝物,尤其东珠,因长在江河之中,少有极大的。

先前赵太太有一只镶了颗六七分重东珠的钗子,十分爱惜,等闲不拿出来,后来送了宁婉。宁婉当家后也凑巧得了几颗东珠,有心镶一对耳环好配赵太太给的钗子戴,只是两只珠子大小色泽并不十分相同,因此终没有做成。

但是眼下这两只东珠却是特别挑出来的,乍一看两只珠子大小颜色几乎一模一样,虽然不管镶了什么都好,但是最合适做一对耳环不过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55页  当前第1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3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农家幺妹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