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八零年代女首富_分节阅读_第263节
小说作者:金面佛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69 MB   上传时间:2022-06-18 14:01:20

  李东方摇头,声音闷闷的:“我不想走政治途径出国。”

  虽然他清楚自己留在国内基本没有发展前途,但成王败寇,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凡事要有一说一。他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政.治迫害,如果真是迫害的话,他也不会被放出来。

  做人要真诚,没有的事就是没有,他不能信口雌黄。

  但他手上没有任何offer,无论是来自学校或者来自工作单位的offer,他通通没有。

  不走政治途径,他又该如何实现出国梦呢?

  这世界上真正痛苦的人从来不是高尚者更不是卑鄙者,而是他这种没那么高尚偏偏又有点底线的人。

  李东方声音闷闷的:“我还在找机会。”

  导师现在的状况也不佳,可以说爱莫能助,唯一能干的就是表态:“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写封推荐信。不过今年肯定来不及了,最早也得明年才有机会。”

  师生都陷入了沉默。

  导师突然间叹了口气,面上浮出苦笑:“如果我说我从来没有反对过也从来不想推翻,我只是对如此严重的腐败现象已经到了深恶痛绝,忍无可忍的地步,会有人相信吗?”

  信不信又怎样呢?事情已经盖棺定论,牵涉其中的人,不管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除非破罐子破摔,直接走到对立面。

  李东方神情萧索,不愿意再谈论这个话题,只询问自己的导师:“周经理想承包我们信息公司的电脑部,一个月多少钱?”

  导师皱眉毛:“你为什么不自己承包呢?你之前做的那个系统就很不错呀,自己搞,才便利。眼下你在国内肯定没机会了,不如干脆干个体。你看,个体干得好,比我们风光多了。”

  李东方摇头,老实承认:“我已经把技术卖给周经理了,君子要言而有信。而且,搞研发是研发,做生意是做生意,我这方面不行。”

  其实他们学校的信息公司发展的也不怎么样。虽然一堆教授副教授,最次的也是研究生,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说的就是他们。他们也不晓得该怎么做生意,只能利用自己的技术给人做咨询,帮人修电脑。

  没错,他们就是高级维修工而已。

  如果说一口气打两个月的广告只能说明周经理财大气粗,那么对方对于目标客户群体的判断才真正让他佩服。

  即便这人对电脑技术只知道皮毛又怎样,她能看出软件的核心点,要清楚要怎么卖卖给谁,那就说明他的技术能够在她手上发扬光大。

  教授怀疑自己的学生还在找机会尽快出国,便也不再劝他承包。况且现在电脑部的对外承包费放在市场上算便宜,也就是1500一个月。但对于刚研究生毕业连工作都没找到的学生来讲,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吓人了。

  他点点头:“行吧,你喊那个周经理过来,我们跟她签合同。”

  “能签多长时间?”

  “最少一年,最长三年,后面再根据情况定。只要她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我们不干涉她的任何经营活动。同样的,她也不能打着我们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想用我们的人,按照市场价格正常付工钱。”

  李东方点头:“好,我马上转达。”

  没想到都不等他打电话,周秋萍已经自己找过来了。

  她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阿妈报老年大学的名。之前因为学.潮,这事儿一直拖拖拖,好不容易又开始招生了,她可不想阿妈再错过。

  她去老年大学的上课教室看过了,真是好位置。师范大学的绿化本来就好,划给老年大学的教室外面全是参天大树。人坐在里面,明显觉得比室外温度起码凉快两三度。

  在这里上课,不管是学画画还是学什么,总能找到乐趣。

  她报完名回头,瞧见李东方跟个老头站一块儿,打完招呼知道事情谈成了,便毫不犹豫:“那今天就把合同签了吧。我是先付一年的承包费还是怎么说?”

  教授吃了一惊,感觉自己的学生说的真没错,这位周经理掏钱果然大方。

  他咬咬牙,下定了决心:“先付一年吧。”

  师范大学有法学院,合同是法学院的教授现场拟定的。大家签完字,周秋萍又领着人去银行办了转账手续,算是把这事彻底定了下来。

  李东方被迫陪了这么长时间,早就不耐烦,见状赶紧要告辞:“那周经理你忙吧,我走了。”

  “慢着。”周秋萍喊住人,“你去哪里?你有地方呆着吗?”

  李东方烦躁起来:“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我睡大街去,行吧?”

  其实也不至于。他虽然已经毕业了,但还有师兄师弟待在学校。别的不敢说,弄一张床睡觉还是没问题的。

  周秋萍微笑:“当然有关系。既然你暂时还没出国,不如先给我打工吧。”

  李东方本能地反感:“我为什么要给你打工? OK,3万块钱我收了,东西我也给你了,我们钱货两讫,没有任何关系。”

  “100块。”周秋萍笑眯眯的,“去卖软件,每卖出一套,我给你100块的提成,愿不愿意干?”

  她慢条斯理道,“你想出国留学的话,最早也得明年才能过去。而且3万块,够你在国外花吗?穷家富路,钱在外面是最不经花的。既然你现在走不了,不如用这段时间好好挣钱,起码把你的路费和学费挣出来。”

  李东方茫然了。

  挣钱,他当然想。

  可推销商品,他真没干过呀。

  他这辈子唯一一次推销就是把软件技术卖给了面前这位周经理。

  他总不能再卖第二回 吧。

第233章 目标是抢占市场(捉虫)

  临时工是搞研发的, 不会推销,周秋萍只能手把手地教。

  她把销售小组(嗐,其实目前也只有徐文文和李东方两个人), 拉过来开会, 开始给他们布置任务。

  “你们需要一家家地跑单位,先从江州各家政府机关开始。所有使用电脑的单位都是我们的目标。我要求这些单位起码都见过我们的操作系统。”

  李东方下意识地拒绝:“人直接把我们赶出来了, 你当衙门这么好进。”

  徐文文反驳:“你怎么就知道进不了?你又没试过。所有的单位都能进的。”

  李东方想朝这姑娘翻白眼。她又没跟官老爷们打过交道, 不知道这些人架子有多大。但凡看过他们的德性,都不想再跟他们说半句话。

  周秋萍没解释个中原委,只叮嘱李东方:“这事儿你跟着徐文文,她带你去做。”

  但徐文文的勇气也仅限于把人领进门而已,至于说服人家购买他们的系统,她是没这个底气的。

  《电脑世界》杂志社之所以愿意接受他们的系统, 是因为不用掏钱。免费又好用的东西, 谁不喜欢?即便需要用上一年, 他们也毫无意见。

  但免费政策可一不可二,总不能以后都送, 不卖吧, 那不是赔本赚吆喝吗?

  周秋萍摇头:“当然不白送, 三千块钱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四通的打字机可得2万呢,白瞎了电脑。”

  李东方下意识强调:“那是四通,名声在外的四通, 跟咱们这个龙卡比不了。四通是中关村的老大。”

  周秋萍意味深长道:“四通的那位创始人是不是跑了啊?”

  李东方脸色大变,目光警觉地盯着她:“你要问什么?想从我身上挖信息, 只能说明你想太多了我们根本扯不上关系。”

  “你误会了。”周秋萍摆手, “我的意思是四通已经碰上大麻烦, 总经理跑了, 没人撑起局面,你觉得还有谁会购买他们的打字机?想想清楚,使用打字机的都是哪些单位?”

  李东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还没从激动的情绪中平缓过来。

  倒是徐文文的成长背景让她对一些事情反应极为迅速。

  那就是政.治敏感性。

  四通的当家人出了事儿跑了,四通的处境就尴尬了。在历次□□中锻炼出来的人都极为敏锐,秉承一个原则,能切割就切割,能不惹麻烦就不惹麻烦。

  当家人都跑了,还说他管的公司没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这么多人的吃喝住,钱从哪儿出的?是不是你们公司就是他们的活动小金库?

  连徐文文这个其实跟此事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关系的人都忍不住这样想,何况局内人呢。

  身处官场,最重要的就是小心表态。其他这事也许他们会马虎,但在这种事上他们一定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徐文文盖棺定论:“四通估计悬了。”

  周秋萍笑眯眯地看着她:“然后呢?”

  徐文文咬牙,下了狠心:“他们撤退空出来的市场就是我们的市场。”

  周秋萍摇头:“不仅仅如此,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抢占的市场也是我们的市场,我们不能轻易知足。”

  李东方下意识地想泼冷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中关村不止有一家四通。”

  周秋萍认真道:“你能告诉我中关村的那些公司有什么独一无二,令人赞叹不已,永远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吗?除了做代理和倒卖批文。”

  李东方本来已经准备滔滔不绝了,愣是被她最后一句话给噎了回去。

  中关村号称中国硅谷,但在它的发展早期,也就是80年代,它的主要业务还真就是这两项。

  就比方说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来的人办的科海吧。前年营业额就破亿了。哪儿来的钱?靠倒卖批文。

  在这个时代电脑主要靠进口,民营企业拿不到进口的批文,国营企业有,可后者用不上。以科海为代表的一批中关村公司干的就是向国营企业买批文,然后倒卖PC机的活。

  这玩意儿的利润有多高,看看人家成立三年就破亿的营业额就知道了。

  这可是1987年的营业额过亿。

  即便大名鼎鼎的四通,它家除了卖打字机之外,还有笔被人津津乐道的业务,也不过和香港金山合作卖电脑。

  1987年, IBM的PC机在中关村的价格是3万多块。金山的super PC组装出来的价格却是1万多,占据极大的价格优势。再凭借四通的销售渠道,几乎在政府的招标里, Super PC无往不利。

  但super PC的质量如何?李东方只能苦笑。这机子有另外一个别称,叫“修吧修吧”。组装机和发达国家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整机在质量上就根本不是一个层别。

  简单点讲,方方面面的技术都不到位。

  周秋萍慢条斯理道:“中关村的定位是技工贸,落脚点还是贸易。虽然技工两个字放在前面,但他真正干的活却是通过贸易手段将国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带入国内。”

  徐文文插了句嘴:“其实也是另外一种翻译,近乎于掮客。是吗?”

  李东方迷茫了,难道中国没有优秀的程序员吗?像比尔·盖茨那样优秀的程序员,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了他的微软帝国。

  为什么搞了半天,中关村也就是个二道贩子?现在因为政策保护,所以大家还有吃饭的机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化进一步发展,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肯定会被打破壁垒。到时候面对气势汹汹的跨国集团,他们还有竞争力吗?

  之前万总曾经提出过要将中关村的公司都整合,合并为中关村电子集团,以此凝聚核心竞争力,共同和外国公司进行抗衡。

  但现在,绝对不可能了,提出概念的人自己都跑了。

  周秋萍看他两眼发直的样子,谆谆善诱:“所以你发现没有,你不用妄自菲薄,他们能做的,我们同样能做,而且很可能做的比他们更好。因为我们做的就是贸易。”

  李东方又开始犹豫:“可是就我们两个,那得跑到猴年马月啊。占领全国市场?过个三年五载都没戏。”

  周秋萍微笑:“那你就得组建一个团队呀。我想跟你情况类似的人并不少,今年就没几个人能留在大城市,对不对?不留城,他们去哪里?”

  李东方又沉默了。

  处理方案很简单,就是发回原籍。

  80年代的大学生,生源还没大面积集中在城市,差不多有一半是农村户口。其他专业李东方搞不清楚,但计算机,不是他歧视自己的家乡,他回他老家的小山沟,上哪搞计算机去?大家根本用不上计算机。

  这时代跳槽是个极为新鲜的概念。大部分人都会在同一个岗位干到退休甚至死亡。舞台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分配工作这件事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76页  当前第2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3/67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八零年代女首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