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697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一个方面,就是节约军费。征安南的军费开销是相当惊人的,虽然战争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毕竟是足足二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而后续留在安南国境内的几万远征军,即便安南国本身的财政能承担一些花费,大明也得出一部分钱,不然全压在安南国的老百姓头上,怕是马上就会陷入匪患越剿越多的怪圈。

  另一个方面,则是这部分机动兵力有使用的需要。别看大明的总兵力很多,能达到一百多万将近两百万的规模,但实际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能进行机动的,属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蹲坑兵力,需要在各地进行驻守,训练少战斗力低下,用于维持地方尚可,真拿来野战是绝对不行的与之对应的,就是一些能够进行野战的兵力,这部分兵力,在洪武朝的时候比例是相当大的,譬如八大塞王以及南方的京师的二十六卫亲军,还有诸如松潘精骑、甘凉铁骑这些精锐骑兵部队。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靖难之役,对于整个大明帝国的精锐机动部队,是一场血肉磨坊式的消耗,真定、白沟河、德州、夹河、藁城、灵璧,一场场惨烈的战役打下来,打到最后,南军的德州和真定两个大营兵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帝国所有的精锐机动部队,几乎都打空了,这也最后梅殷只能带着不到十万未经训练的二三线兵员困守淮安不敢出战的原因,因为梅殷很清楚,一旦出战,那么在淮河平原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燕军主力骑兵集群,这些新兵蛋子就是送菜的,别看有八九万人,真打起来,燕军一两万骑兵就能把他们撵兔子似的击溃驱散。

  所以,现在的大明已经无法聚集起像洪武朝一样多的机动兵力了。

  在北方,用来填北部边防线的填线部队都填不满,还面临着秦、晋两藩的潜在威胁,山东倒是有新建的备倭军,但这些从南军整编而来的部队,到底要训练到什么时候才能形成战斗力,谁也说不准。

  而且燕军主力整编成的京营三大营已经开始陆续开拔北上了。

  因此李景隆手上这几万一直滞留在安南国,有战斗经验的机动部队,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国,然后留驻在南直隶一带填补京营主力北上留下的空缺,就成了很关键的问题。

  “先把交趾布政使司的文书给我。”

  在大明撤军后,虽然由驻安南国的天使馆负责大明与安南国之间的事务,但这只是一些日常性的事务,如果真的遇到了大事,其实是要交由交趾布政使司布政使李至刚和交趾按察使司按察使黄信两人来进行商议决断的。

  这俩冤家能不能配合到一块去暂且不说,反正真要是有十万火急的军国大事,你指望在现在这个通讯条件下,让南京城那边有什么快速反应,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且,交趾布政使司正是从安南国身上割出来的地建立的,跟安南国紧挨着,二者之间的各种问题,肯定是少不了的,譬如土地划分、人口流动、罪犯抓捕、货物往来等等。

  所以在明军撤军后,交趾布政使司虽然理论上没有代表大明进行外交的权限,但实际上却要承担这份责任。

  李景隆详细地浏览了交趾布政使司抄送给他的文书副本,一边阅读,一边不自觉地颔首表示赞同。

  大明朝廷的渗透能力,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展露出来,短短半年多时间就控制了安南国原本的红河三角洲区域,而且控制力度相当不错,这在大明朝以往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反正洪武朝也没怎么大规模扩张过就是了,建文朝更是忙着打内战。

  大明对于交趾布政使司的控制,跟广西布政使司的模式是差不多的,主要是流官和土官结合的模式。

  在大明的控制范围内,除了原本就是安南国流官郡县外,还包括了安南国境内的其他大小城市、乃至一些乡邑,这些虽然具有流官的条件,但实际上还是土官在控制,而这些地方的土司、贵族都愿意投靠大明朝廷,并为大明朝廷效劳,大明自然欣然接纳。

  不过这种接纳也只是暂时的,等到大明稳住了局势,彻底控制了交趾布政使司,然后封锁边境线,把交趾布政使司锁死,到时候自然会对这些土官动手,实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任何土司无论在当地多有实力,面对明廷这个庞然大物,尤其是尚在上升期的明廷,都是无能为力的。

  而且,别说是明初了,就是明末,想要捏死哪个土司,哪怕是最大的土司,那也只是看明廷想不想的事情。

  就拿万历三大征的播州之役举例,播州地域介于川、贵、湖三省之间,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是西南夷中面积最大的,民风剽悍而富有财富,妥妥的一个小型王国。

  而杨氏统治播州的历史更是久远,久远到能从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算起,中间历经两宋与元朝统治后,又投降大明成为播州宣慰使,前后将近三十代人,经营了七百年之久,用“根深蒂固”都描述不了了,只能说上下浑然一体。

  可即便是这样,大明一旦决心平叛,调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兵力,出兵二十四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经营播州足足七百年的杨氏给从地图上抹平了。

  所以,只要能完成合围,那么对于大明来说,任何土司都不足为惧,显然给当地土官一些小恩小惠来安定其心更是必要的举措。

  尽管一部分地方的实权都掌握在安南国原本的土司手中,但这并不妨碍大明朝廷利用他们的资源来扩张版图,尤其是很多原本诸如官道、驿站等设施,朝廷更是能够直接拿到手,至于更费事的一些资源,也只需稍微付出一些钱粮就能轻松搞到,省去了许多麻烦和困扰。

  总体而言,整个交趾布政使司的地方交接是很顺利的。

  而且,红河三角洲的农业、畜牧业都颇为发达,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也相当惊人,有了这个粮食产地的补充,只要能够维持稳定统治,那么整个大明的南方,其实都有了一个能兜那么一点底的后路,至少不用把帝国南方的粮食重任都压在江南一隅之地上了。

  总之,交趾布政使司统治的地方,确实是个膏腴之地,稳定下来以后,仅仅几个月,李至刚就发现,这里的农产品税收收入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于大明其他地方基本不可能达到的惊人水平,大量的粮食因此流入仓库。

  而交趾布政使司的汉化教育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着,除了一众派遣来的官吏,诸如裴文丽等安南本地儒生,也在协助进行这项工作,而裴文丽等人,工作的态度更是无可挑剔。

  事实上,这也有红河三角洲区域,本就靠近大明,以前就是华夏领土,因此汉化程度一直不低的因素。

  这终归是好事,相信在交趾布政使司一众官吏的努力下,这片区域的百姓,很快就能实现对大明的初步认同,毕竟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太多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当地的百姓们也更多地是被土司所统治着。

  而之后彻底同化的事情,肯定就要缓慢的多了,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

  但无论如何,在这种处理方案下,大明肯定不会像姜星火前世一样陷入安南战争的泥潭,这是必然的。

  安南国虽然元气大伤,但依旧保持着存在,红河三角洲这片膏腴之地被大明割让走了,剩下的地方也能用来倾销商品,可以说一丝一毫都没浪费。

  在姜星火前世,大明的问题就在于胃口太大,却一口气吞不下,不分好坏都要硬吃下肚子,肯定是要出问题的,而且对待安南百姓和地方势力的态度也一直在变,没有选择扶持一个代理人,毋庸置疑是错误的。

  接着,李景隆又看了姜星火的来信。

  姜星火的来信中主要讲了讲现在大明国内的局势,以及变法的进展,敦促他不要迷恋安南国内的安逸生活,早日率军回归大明,大明国内现在很需要他坐镇。

  除此以外,因为信件的保密性不高,姜星火就没再说别的了。

  李景隆敲了敲案几,下定了决心。

  “本将军考虑了很久,决定采纳国师的意见,先礼后兵。”

  李景隆说道:“等到明天的宴会再谈判,如果他们愿意妥协,那就按照我们的计划执行,如果对方态度强硬,我们就用兵。”

  属下:“.”

  看来这就是李景隆版本“先礼后兵”的含义了。

  只能说,不是好好说话说不起,而是一言不合掀桌子更有性价比。

  “反正我们重兵驻扎在这里,也不需要担心什么。”

  在座的属下纷纷点头称善,口称曹国公乃是一代名将,有勇有谋,深谙韬略,安南人定然早已惧怕云云。

  “国公,您认为我们派谁留守比较好?”一名属下问道。

  这里的留守,自然指的是城外的军营,那里驻扎着上万明军。

  李景隆想了想说道:“还是让张辅留守军营吧。”

  众人纷纷点头,如今已经晋升侯爵的张辅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实际上,如果大明远征军的主力撤离了安南国,剩下留在安南国清化港和商道沿线的军队,现在上下一致都认为,交给张辅来指挥是最合适的。

  除了张辅的能力已经被证明了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一份任务不算繁重但足以称得上“独当一面”的履历。

  这种履历,在张辅今后的晋升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如果你只有领军打仗,而没有驻守地方独当一面的经历,很多位置,都是做不了的。

  张辅其实有他爹河间王张玉的遗泽,做到国公是早晚的事,但张辅更希望的是自己挣来,所以张辅本人也一直对李景隆表达了这个诉求。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张辅跟着大军归国,那么无论是调取五军都督府坐衙门还是参与北征,都不太可能捞到什么功劳,毕竟那么多名师大将在前,论资历张辅也拿不到单独领军出击的机会。

  所以,还不如留在安南国独当一面。

  而眼下李景隆任命他驻守军营节制军队,实际上就是在有意地培养这个年轻人,给他机会。

  “国公,我认为不妥。”

  有人摇头道:“还有两位侯爵呢,如果让张辅负责指挥,那这两位侯爵就得打下手,又非是与河间王有旧,不见得卖面子,恐怕他难以服众,毕竟张辅是新晋的侯爵,而且他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册封,这就不符合规矩了。”

  “是啊,新城侯的身份地位终究是欠缺了些,恐怕会被其他侯伯所诟病。”又有人说着。

  李景隆摆摆手,沉声道:“这事就交给张辅处置吧。”

  五星上将既然发话了,那属下们也不再多说。

  “遵命!”

  一干属下齐齐俯身拜道。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李景隆考虑到可能明天宴会之后,自己就要收拾包袱离开安南国了,所以今晚打算彻底疯狂一下。

  哦忘了说了,五星上将现在住的是胡氏父子建的“大虞皇宫”,陈天平还在陈朝的旧皇宫里住着呢。

  什么夜宿龙床,对于李景隆来说都是日常。

  至于皇帝会不会因此忌惮他,李景隆按照自己对朱棣的了解,肯定不会。

  朱棣压根就不在乎这些事情,朱棣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威胁到他。

  只要自己足够自污,那么皇帝显然会对自己放下心来。

  ——“所以这就是伱放纵的理由?”

  李景隆对着镜子皱起了眉头,他对于自己的不自律非常不满。

  但随后,李景隆就把这些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大将军……”

  李景隆走到自己的住所前,却发现大殿门口站着一群侍女,似乎是在等候他归来。

  看到李景隆后,侍女立刻屈膝施礼,恭敬地喊道:“恭迎大将军!”

  李景隆挥了挥手,示意她们起身,随即问道:“准备好膳食了吗?今晚本国公要设宴,猎物里的铅弹碎片一定要挑出来,那玩意是有毒的。”

  为首的原大虞御用厨房管事立刻答复:“国公,奴婢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准备好膳食,不过……”

  “不过什么?”

  李景隆脸色一沉。

  御用厨房管事吓了一跳,赶紧解释道:“国公息怒!您交代的事情,奴婢们怎敢违背?只不过……”

  顿了顿,他才继续说道:“只不过,吴娘娘传来口谕,命令奴婢们给国公炖汤,吴娘娘还说,若国公今日未归,便请奴婢们先把炖好的汤送去凤仪宫。”

  李景隆眉头微皱,眼睛眯了起来,冷哼一声,没好气地说道:“这些女人真麻烦,安静吃个饭都不消停!”

  不过李景隆也就是这么一说,反倒没了真责怪的意思,显然这个吴娘娘在他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这位吴娘娘也非是旁人,正是胡汉苍刚召的秀女,可惜胡汉苍还没来得及享受,都便宜了李景隆。

  当夜幕降临时,李景隆准备妥当,向安南国新皇宫的后宫行去。

  后宫内灯烛通明,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李景隆进殿门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群身材曼妙、容貌姣好的女子端着托盘从各处走来,将美食呈到桌案上。

  这些女子衣衫半遮半掩,露出雪白娇嫩的肌肤,她们的神色妩媚至极,眼波流转间仿佛有千般魅惑蕴含在其中。

  李景隆见状忍不住咽了下唾沫。

  “妾等恭迎国公~”

  李景隆完全迈进殿门的时候,就听到一阵娇柔甜美的嗓音从身前响起。

  随后,一位衣饰华丽,打扮雍容的妃子,就在宫女的簇拥下从侧方走来,她的脸蛋儿上洋溢着娇俏妩媚的笑容,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凝视着李景隆,她表达的不仅仅是浓郁的爱慕,而是一种纯粹的欣赏与崇拜。

  显然,李景隆虽然是花丛浪子,但遇到段位这么高的,在有那么几个瞬间,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李景隆暗自叹了口气。

  色是刮骨刀啊!明日就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7/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