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33节
小说作者:蝶飞絮舞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44 KB   上传时间:2020-12-15 19:59:10

  文雅直接笑道:“文岚,你再照下去,镜子都要被你照穿了。”

  “糗,虽然做不了沉鱼落雁的大美女,但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好好拾掇一下,我们还是有机会变成一个小美女的。再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这也是遵从人的天性,不虚伪,不假装。”文岚对着镜子,比划着刘海,头也不回地耍起了嘴皮子。

  何雅清被文岚的小大人逗乐了:“我们的小美女,对你今天的发型还满意吗?”

  “满意,这卷发的效果超出我的想象。对了,舅妈,你能不能帮我把这留海打薄一点,然后也烫得往里面卷?”文岚用手指比划了几下,然后卷个大概的效果,展示给何雅清看。

  这一下,何雅清的兴致被提了上来,一大一小,站在镜子前面,比划着改进方式。

  徒留呆坐在凳子上的彦君满腔不乐意:“舅妈,火钳好了,你先帮我弄嘛。”

  “好,马上就过来。”何雅清难得遇到审美观相同的人,虽然这个年纪小了点。

  两人一同交流,马上有了新的灵感。

  经过改进版的留海配合小卷发,衬得文岚愈加白皙可爱,赢得大家一致称赞。

  

☆、缺碘伤民

  这天晚餐提前,橙红的太阳还挂在地平线上,李家便开始准备吃饭了。

  二堂哥李文辉端着从饭堂打好的饭菜,应邀参加聚餐。

  今晚的主打食物是汤圆,各种馅料的汤圆,齐聚一桌。

  后世的汤圆多数都是直接在超商买冰冻汤圆,即便是偶然心血来潮想自己动手,也是直接买现成的糯米粉。

  可这些在这个时代都是空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现在的糯米粉都是预先浸泡一天,沥干水分后放入石臼里面反复舂碎,然后晒干成糯米粉。在农村,一般一个自然村总有一户人家有石臼,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的时候,就轮流排队。轮到的时候,不管多晚,都会让家里的年轻小伙子或姑娘们赶紧上去抓紧时间舂一会儿。舂到差不多时,便全部倒出,筛出粗颗粒,再倒回去重新舂。舂好的糯米粉,趁有太阳的时候,赶紧晒在外面,过年的时候便能派上大用场。

  在南方,过年吃汤圆、吃糍粑,都是必备的节目。所以,过节前一个月,村里的石臼就没有空过。那种嘭啊嘭啊的声音,总是环绕在耳边,经久不散。

  在南方农村,过年期间还有一种用具基本没有休息的时候,那便是石磨。石磨可以磨豆腐、磨米粉、磨粗粮,每到春节前后做豆腐的高峰期,那也是需要用木桶占据先机,大排长龙。每个村落里面的石臼和石磨,每逢重大节日,几乎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李家不会做豆腐,当然没有去借用石磨,但这糯米粉还是花费了不少功夫。糯米一部分是李文辉上次从家乡带回来的,一部分是文岚利用如意门在外面买的。提前泡好糯米后,趁还没到高峰期的时候,关博睿和李文辉便与另外两家好友一起合作。两人花了一整个休息日的时间,用两个大血泡,才换回来一包糯米粉。

  中午,关博萱没有睡午觉,利用午休时间,将泡好的红豆炒成豆沙,把芋头熬煮成芋头丝。下午,文雅和何雅清把萝卜丝、猪油渣、香菇、虾肉干都切成细粒状。傍晚,全家人一起动手,包出了咸甜两种口味的汤圆。

  上手之后,文岚才知道,要包出一个好汤圆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块湿度适中的糯米粉团,经过拿捏,缓缓捏成杯状。装上馅料,再把它搓成球状。完工时,要求汤圆一丁点馅料也不能外漏。否则,汤圆容易外泄,汤水就会浑浊。

  耗时一整天,开心五分钟。

  一碗香甜可口的汤圆下肚,虽然似乎真的比机制的汤圆味道鲜美一些,但文岚还是宁愿直接买冰冻食物。

  工业时代的商业化食品,果真是解救家务的救星啊。

  既然是团圆饭,当然也少不了上海的八宝饭。在老上海人心中,八宝饭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对于李文辉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于吃糖炒糯米饭。所以,这道重头戏当然是由何雅清主厨。

  红豆,是炒好的豆沙。5分钱一包的蜜饯,切成碎粒,装饰在八宝饭上。蜜枣、红枣、椰丝,加上文岚非上添上虾干、干果、腊肉,花花绿绿的,铺满整个碗面。

  当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八宝饭端上桌的时候,文岚便闻到一股浓郁的甜香。

  一碗八宝饭下肚,文岚居然觉得撑得慌。侧身一看,不仅自己,其他人也纷纷抱着肚子开始打起饱嗝。不管是八宝饭还是汤圆,都是糯米制品,吃的时候不觉得,等一碗水下肚,便开始涨起来,撑胃得很。

  不过,在这食物紧缺的年代,关氏兄妹居然能拿出这么多食物,不禁让江家人刮目相看。江玉清更是直言:“我们是上海城镇户口,比我那些农村户口的同学吃得有保障些,可也是半干半稀。这两年,我很久没有吃得这么满足了。这么丰盛的八宝饭,我更是从来没有吃过。”

  江镜明也表示非常好奇:“姐夫,你朋友从哪给你弄来这么多食材呀?不说别的,这些干果和那白色条状的椰丝,我以前见都没有见过。”

  “他也是南方的亲友寄给他的,我们关系好,才互相交换一些。听说南边食材跟我们这区别很大,等我们过去后,我给你们寄一些,让你们尝尝南方风味。对了,这次你们回去,带点干海带回去吧。听说,海带含碘,可以防治大脖子病。而且,干海带很轻,泡开之后煮汤做菜都很适宜的。我这人家给了一大包,你们多拿点回去,留着慢慢吃。”

  “防治大脖子病?”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江家两口子也来了精神。

  “对啊,我朋友是海边的,海带紫菜什么的,他们从小吃到大。听说沿海的渔村,基本就没有得大脖子病的。”关博睿仔细回忆,重新组织了一番说辞,“据说,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里面富含碘,而缺碘是各种甲状腺疾病的主要原因,大脖子病就是最明显的一种。这是我另外一位朋友,从西医那边听来的,应该没有错漏。”

  这位所谓的朋友,当然便是瘫坐在一旁作青蛙状的李文岚小朋友。

  文岚之前没有留意,近些日子跟着家里人时常外出,才发现这座城市里面很多人脖子部位肿大。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患病的,而且人数还不少。起初,文岚以为是肿瘤之类的疾病,后来跟着文雅去买盐的时候,才猛然醒悟过来。这个年代大多数人吃细盐,用粗盐腌制食物,而加碘盐还没有出现。

  而加碘盐,正是后世防治大脖子病的主要方法。

  碘,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主要从饮水、粮食、蔬菜和周围的环境中摄取。因为碘化合物大多溶解于水并随着水的流动而转移,环境中的碘受水的冲淋影响非常大。在山区、内陆地区经水冲刷比较多的土地含碘量比较低,所以生活在山区、内陆地区经水冲刷比较多的地方的人容易缺碘。我国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粗脖子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水土中缺乏碘造成的。

  “一代粗(甲状腺肿),二代傻,三代断根芽”。从这首曾经流传在重病区的民谣可以窥见碘缺乏危害的严重性。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直辖市,除上海外,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部分地区还有克汀病流行。全国受碘缺乏威胁的人口约为4亿人,占亚洲病区人口的62.5%。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1991年病区总人口约2000万,地方性甲状腺病人21万,地方性克汀病人5220例。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特定环境致甲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得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中村庄一定比例的人发生甲状腺肿。当地学龄儿童甲状腺肿率大于5%以上,即甲状腺肿的存在已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胚胎期、婴幼儿期缺碘,将导致患者终身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幼年时期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会患呆小症。

  而且,严重缺碘会对儿童体格发育造成障碍,即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并容易造成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等不良后果。而地方性甲状腺肿(即粗脖子病)和地方性克汀病,是更为常见的碘缺乏病。

  碘在人体的含量很少,且不易积聚,因此需要经常补碘。对于缺碘地区的人来说,需要世世代代食用加碘盐。一旦停用,就会复发。一般来说,弥漫性甲状腺肿持续补充碘后6-12个月,甲状腺即可回缩至正常,少数需要耗时数年。

  加碘盐影响如此深远,文岚早已将其记入小本本上,等待合适的时机,想办法解决它。

  可惜,关博睿替她详细分析了一番,从盐业生产、加碘的工艺以及包装、保存等方面都不具条件。国内细盐产量尚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别提需要更高工艺的加碘盐。短时间内,想要用上加碘盐,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现在做不了的事情,以后总有机会可以实现。

  此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文岚都试图查找加碘盐的踪迹,尝试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文岚的印象中,瑞士、米国和苏联等地都早已推行过加碘盐。只是,文岚缺乏书面资料支持,同时不太确定自己的记忆有无出现误差。为了避免误导他人,在没有没有确切资料之前,文岚再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所以,此时的关博睿只能泛泛地介绍几句:“听说西欧和米国以前缺碘性地方病很严重,后来儿科专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开始往食盐里面添加碘。经过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食盐加碘盐后,缺碘人群的患病概率大大降低,连新生儿的智商都得到有效提高。”

  “哦,好处这么多?那你朋友有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方便提供给我们吗?”江镜明迫不及待地追问。

  关博睿揉了揉鼻子:“我朋友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接触过盐业的工作人员,所以知道的真的不多。他也是道听途说,你们听听就算了。不过,多吃点海产品,对身体总是没有坏处的。”

  江镜明大失所望:“上海一带得大脖子病的人不多,可越往内陆走,得病的人就越多。我一个师姐来自云南,他们那很多小孩小小年纪就得病,一不小心就终身遗憾。原来是缺碘啊,嗯,我回去让其他师兄师姐也帮忙找找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这个,可能有难度。毕竟,我们不知道其他国家什么时候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里面典籍浩瀚,要找到相关资料实在不容易。不过,一旦成功,将功在千秋。”关博睿想起自己当年在昆明读书时见过的病人,忍不住多说几句。

  “嗯,不管怎么说,有个目标,总是一件好事。”江镜明和何雅清一起点头。

☆、幸运一代

  饭后,外面湿冷难耐,周边也没有什么消遣活动,几家人只好团坐在外屋,磕着瓜子闲聊。

  外屋隔间里面,彦涛坐在文彬腿上,压制住其下半身,偏帮弟弟妹妹们,不让其过多反抗。文榕闹得最起劲,带着玉祥和彦君,把文彬压在棉被下面。文彬挣扎着,从被子里面伸出一只右手,拼命挠文榕的痒痒。玉琼坐在床脚,拍着手叫好,为哥哥姐姐喊加油,兴奋的头发都已经湿得贴在耳边了。

  倒是文雅和玉清年纪大了点,不愿意跟小孩子们一起闹腾,躲在里屋帮文岚扎辫子。

  几位大人看着闹成一团、嬉笑不断的一屋孩子,又是欣慰,又是头疼。

  何雅清轻轻撞了一下江镜明的肩膀:“你瞧瞧,这些孩子可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

  “那是自然的,他们运气好,属于超级幸运儿,能够投胎在建国后。”江镜明捏开一颗炒花生,塞进嘴里,含含糊糊地说道,“我们这代人可是过五关斩六将,千辛万苦才活下来的。相比之下,他们当然幸福啦。”

  在坐的几位成年人都是出生在建国前,那时候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闯鬼门关。民国时期,婴儿死亡率是20%,也就是第一关就刷下去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远高于世界正常水平。

  生下来后,就要面对各种瘟疫的侵袭,要躲避天花、霍乱、鼠疫、百日咳、麻疹、脑膜炎、水痘、小儿麻痹症等的接连袭击。稍有不慎,非死即残。严重的,更加会牵连家人,殃及族人。

  即便是顺利长大了,也有各种传染病在后面埋伏着。例如,1932年的霍乱,单陕西省就被夺走了20万条生命。与此同时,南方还有超过千万人饱受吸血虫的折磨,上亿人每次入田、插秧、收割都要冒着被吸血虫感染的威胁。另外,全国还有一千六百万肺结核患者,在痛苦中挣扎度日。

  就算足够幸运,躲开了传染病,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战争和各种饥荒。有天灾,有人祸,更多的则是苛捐杂税和贪污受贿带来的不必要的灾难。1931年,时任汉口市市长兼两湖防汛主任何葆华,将防汛用的麻包袋每个提价1.5元,同时擅自改变麻袋里的豆和沙的比重,从中大肆贪污。张公堤因此溃堤,长江大水冲入汉口市区。武汉三镇淹没在水中长达3个月,汉口直接变成一片汪洋,最深的地方淹到三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抓壮丁的军阀和日军,山上还有数不清的土匪武装。匪患严重的湘西地区,在解放前后,土匪武装和其他反动武装,人数超过十万人。据估计,当时国内土匪约占总人口的5%,抓不胜抓,防不胜防。其实,那时的很多土匪也都没有什么出息,连咸菜都抢,多得是吃不上饭的可怜人。

  何雅清看着孩子们,笑着赞同:“那倒是,相比之下,他们的确属于幸运的一代人。自从全员注射疫苗之后,孩子们的健康情况真的改善了许多。”

  自建国后,老首长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把防疫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1950年,卫生部就规定,境内的所有居民,不分国籍,都必须种痘。鼠疫常发地区,要需要注射疫苗,防范未然。早在49年10月,老首长亲自致斯大林,请求空运400万份疫苗、十万人份血清,用于应对东北的鼠疫疫情。

  关博萱想起之前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我看报纸上说,现在全国卫生机构大量增加,婴儿死亡率已经下降到7%了。这可是大好事啊,基层卫生部门人手增加后,雅清姐,你们的工作应该容易很多了吧?”

  “对啊,随着卫生工作推进,基层的卫生环境的确是好了很多,很多小病可以在乡镇新建的卫生所解决。但是,现在死亡率降下去了,人口出生率提高得很快,我国人口已经到达6亿人了,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是57岁。”

  何雅清叹了一口气:“所以,即便是增加了数千个妇幼保健所,但依然赶不上人们的看病需求。之前为了平衡各地医疗失衡问题,从我们医院抽调了很多医生,甚至连电话员和病案室都调走了三分之一的人手。即便有新人补充进来,但人数不多,远远补不回被抽调的业务骨干日常工作量。现在,我们还需要抽调人手去基层建立新的医院和卫生防疫站,而培养一个医生至少需要八年,从基础培训到真正上手,所需时间更长。所以,现在医院手严重不足,我们这老职工时常需要加班加点,简直不堪重负。”

  江镜明连忙转移话题:“别说那些扫兴的事了,难得见面,大家说点好事吧。60年5月,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成立,开始有计划地推动鼠疫、克山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其他的病种,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血吸病大家应该都听过。最近几年的疾病防治和清理攻关工作,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血吸病防治工作效果显著。58年6月30日,江西余江县率先消灭了吸血虫病。老首长兴奋得一夜未睡,连写两首七律《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这两首七律如此出名,在场人士当然都有所耳闻。

  但,血吸虫病,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大多只是听闻其名而已。

  江镜明见大家有兴趣,便展开来讲解:“你们可能不清楚,即便是在上海附近的农村,血吸虫病也是非常严重的。实习期的时候,我们曾参与过血吸虫病情的调研工作,到过上海西边的一个小村庄。那个村庄20年间因为血吸虫就有499人被夺走了生命,超过全村人口的半数。村里,有121户人家死绝,28户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一户姓鲁的人家,两年就摆了13张灵台,哭得眼泪都干了。即便是剩下461,也有超过97%的人已经感染血吸虫病,整个村庄已经有七八年没有听过一声婴儿啼哭。”

  想起解放前见过的一些惨状,关博萱忍不住面有戚容。

  “虽然当时我们早已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依旧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很多女同志当场就控制不住眼泪了。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各个都‘肚大如冬瓜,体瘦如丝瓜,面色如南瓜’,真的是骨瘦如柴,麻杆样的细腿撑着鼓鼓的肚子。远远望去,触目惊心。”

  “是啊,我还记得当时有很多关于血吸虫病的民谣,其中一首是‘东邻白发叹凄凉,西舍儿童失爹娘。田荒地白空屋闲,全村一片哭声响。’57年,□□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记载着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12个省市患病人数约千万,其中约50到100万是晚期病人,他们大部分已经丧失劳动力,并且已经受到死亡的威胁。正是因为我们亲眼见过,才知道血吸虫病的危害。看到有地区已经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我们真的是由衷的高兴。”

  说到这,何雅清见李文辉一直频频点头,想起他们家也属于血吸虫病区:“对了,文辉,你们那现在情况如何?”

  李文辉见大家的目光同时转向自己,不由地往后缩了一下,然后想起什么,又挺直身子回答道:“我们那边现在还没有彻底消灭血吸虫病,但情况已经比往年好了非常多。现在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血防员主持灭钉螺活动,58年的时候县里还发动全县人们举行了超过十万人的群众性灭螺活动。59年,在三夏插秧前,我们乡里还组织对每块有螺的稻田进行耕耙后,泼撒药物,反复治理。经过这几次大规模的灭钉螺活动后,现在河道和稻田里面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钉螺了。听我大伯说,血吸虫病患新增人数年年减少,虽然时不时还有人得病,但形势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了。”

  钉螺就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传染血吸虫病的媒介。只有钉螺生长的地方,才可能出现血吸虫病的流行。所以,当时各地组织青年男女培养成血防员,主持血虫病防范工作。他们中有贫下中农的子弟,有中学刚毕业的城镇知识青年,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识字、年轻、视力好。因为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点是查找钉螺并将其消灭。

  钉螺是一种暗褐色圆锥形的小螺蛳,它体型真的很小,一般只有不到一厘米长,宽度不超过0.4厘米,且其颜色较暗,所以查找起来难度比较大。所以,当时血防员们都是脚踩淤泥,弯腰弓背,剥开芦苇或者其他杂草,在地面和泥缝中仔细搜索钉螺。发现钉螺后,便有浩浩荡荡的灭螺大军跟进后续灭螺工作。有钉螺的河道显示降低水位,然后用□□浸杀,再结合土埋,进行综合性灭螺措施。

  与此同时,卫生部展开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对消灭血吸虫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研人员发现,血吸虫病是通过粪便扩大传染的。旧社会,农村的没有特定的室内厕所,露天粪缸多放置在河边,雨后粪便外溢,便污染了水源。很多人习惯在水道里洗刷马桶,小孩子在户外大小便,所以大量带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汇入水道,污染大片地区。

  李文辉继续介绍:“宣传队来乡里,到各个公社表演节目,用小品、顺口溜、花鼓戏、黄梅戏等不同方式,介绍血虫病的防治工作。镇上全部新建了清洁管理所,我们大队也用土砖起来两个很大的厕所,现在连马桶也有专门的清洁员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在厕所那边建了什么无害化粪池,然后教大家用泥土堆肥,说是发酵过后的旧年陈粪肥力更好,还能减少病虫害。哦,这个叫做“粪缸集中、搭棚加盖、粪便入社、陈粪施肥”,听说还是你们上海那边发明,然后向全国推广的呢。”

  说到这些,江镜明兴趣盎然:“你们那现在新增病人数据大概如何?”

  “这个,我也不清楚,我回家时间短,很多东西没详细了解。”李文辉捏着自己血红的耳朵,“我们大队这两年没有听说谁得了血吸虫病。旁边杉木村,听说去年有一个,再过去一点的老屋皁前年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我同学的爸爸。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

  “那你们那边治疗情况如何?”江镜明继续追问。

  “我不清楚,他们说了,我也记不住,都是些专业名词,非常拗口难记。我知道我同学的爸爸现在能吃能睡,还能下地干活,没听说病得很严重。”说着,文辉看向关博萱,眼睛一直在发射求救信号。

  关博萱知道文辉内向腼腆,眼下脖子都开始泛红,便解围道:“好了,明哥,时间也不早了。我们收拾一下,现在走去,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关博睿看了一下时间,连忙招呼道:“孩子们,快点穿好衣服鞋子,我们去看电影了。”

  一群孩子,欢呼着,冲出宿舍区。

作者有话要说:  小的时候,报纸上还时有关于血吸虫病和鼠疫等流行疾病的新闻。

现在,随着居住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升级,现在已经很少听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1页  当前第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11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