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化宋_分节阅读_第246节
小说作者:九州月下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3-02-01 12:33:24

  这次把丁税摊入田税,他家里人都很开心,毕竟几个孙儿再过几年便要成年,得缴纳丁税,他家人多地少,能省下不少负担。

  赵士程又问他,是否羡慕那些数十顷良田的大户们。

  老汉微微摇头,说他祖上也是大户,后来子孙不屑,没守得家业,这世道上,看起来大户占地,其实只要有一个不肖后人,便也会落入他人之手。

  后来,说到兴头,他还说:“真正见不得咱小民过好日子的,是官府啊。荒宗皇帝也才驾崩不到十年,那时候,一年到头不但赚不到钱,还得往亲朋支供度日,家里的媳妇都不敢生子,到新皇继位,才过得轻快了些。只要这位明君在位,咱也不求什么,他要收税就收,老汉甘愿。便是要打北方蛮夷,老汉也愿意从军去!”

  赵士程轻笑出声:“话可别说得太满,真要征丁从你家抽丁,你怕是要急坏呢。”

  老汉脸一红:“这,意思便是这么个意思,公子你一看就不是寻常人,何必与我这等人较真?”

  赵士程点点头,把手上一枚板指取下来:“今天听你夸奖陛下,我甚是喜欢,今天没带铜钱,相逢是的有缘,这是银做的,不值几个钱,但也能抵你家瓜钱。”

  “这,”老汉掂量了一下,怕是有一两银了,本想拒绝,但想到家中老妻头上还是木钗,这两银子怕是能打个好看的钗子,便厚着脸皮道,“唉,这怎么使得,多谢小公子了,你这样的大善人,必是能长命岁,前程似锦……”

  赵士程笑了笑,起身伸了个懒腰,带着小弟牵着毛驴,继续浩浩荡荡地向不远处的小镇走去。

  他觉得下次应该换个办法,做成商队,带着人入城,肯定就不会那么显眼了,搜集信息也更容易……

  这想法一起来,便克制不住,他连卖什么货定什么价在哪里拿更便宜都已经想好了。

  打住打住!

  赵士程压制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心,知道这是被关太久,天性想要释放的原因。

  这次算了,下次再这么来。

  ……

  陈桥镇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地方,听说那个兵变时驻扎的宅子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让朝廷的人悄悄过来拆掉了,听说当时差点连镇子都被改名。

  赵士程有些遗憾,打听了物价,去一处农家吃了他们最好的一餐饭——带着麦麸的面粉做成的汤饼,京东路贩来的海鱼同一只老母鸡一起炖了汤,盐味有些淡。

  他把鸡腿给了农户家的小孩,吃了两块特别有嚼头的鸡肉,便不再为难自己,拿汤饼就着鸡汤吃得饱了。

  离开时,并没有什么奇遇,没有什么姑娘从天而降,也没有什么刺客钻地而出。

  坐在船头,看着千帆过尽,他不免有些遗憾。

  其实,他是有一点小小的幻想,如若他是主角,那会不会有一个也是穿越而来的女孩落在哪个田间民家,等着用一桌超棒的饭食与他相遇。

  又或者等着自己从水里、井口、匪类、后娘手里把她救出水火?

  他不求对方会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下懂生化环材代码减肥,平时能与她聊一聊未来世界,也是不错的解压啊。

  自己没空出门时,让她代自己出门,也不怕她会因为各种顾虑来隐瞒。

  朝廷里派两个女子来他身边的意思,他怎么可能不明白。

  只是暂时,没有感觉呢。

  他等的爱情就是没有来呢……可如果一直不来,他也不能就如此耽误着女孩儿的青春。

  他不知道是该妥协还是继续坚持了。

  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小船缓缓进入宫城水门,水闸开启,放入行船,又重新关闭,将一众喧嚣挡在墙外。

  赵士程缓缓起身,走下船来,心情也已经调理完毕。

  先前那些惆怅、忧愁都离他远去,他依然是朝臣眼中温柔英明,仁慈智慧的君主。

  周围的待卫们,也都变得严肃紧张,再一丝先前恣意亲近。

  他眸光扫过,走向书房。

  儿女情长什么的,先放一边,把金国那边的麻烦解决了再说!

第334章 西边

  时光一晃而过, 转眼之间,数月过去,临近年关。

  大宋这两年来无外敌之扰,又无苛捐杂税、祭天封禅、大筑宫室, 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便显得十分优秀。

  赵士程自觉在经济上的知识并不足以让他整什么金融系统, 所以能做的, 就是维护一下市场交易, 稍微控制一下地方的吃拿卡要。

  但事实上,不去大力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这些年来,整个大宋的商业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江南和蜀中, 前者凭借优秀的水网交通开始能织布、陶瓷等进行精细化的分工;后者依靠廉价的人口和天府之国的优秀土地对钢铁煤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扩展。

  蜀中的煤炭铁矿发展得十分兴盛, 尤其是在多年研究总结后, 已经开始大范围推广新的炼焦室,不再是先前那种修个坟堆一样的小窑, 而是数个大小房间,底下有隔热层,通风道的大炼焦房。

  这样的炼焦房不但一次能出更多的焦炭, 还能用通风管将其中的煤气也收集起来, 供给炼铁,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直接燃烧掉。

  铁高炉的建筑也一个比一个大, 传过去的煤气可以直接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里燃烧,产出的铁水已经接近于钢水了, 只是控制含碳量还在摸索中, 每次出炉的铁水质量有波动。

  但再波动, 产量和成本都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蜀中的煤铁矿在都江堰附近, 有水道,有人力,有资本,极适宜煤铁联合体的发展。

  如今,蜀中已经专门开设了学堂,培养他们的专属工人——这对原本的铁作坊造成了巨大打击,如今蜀中的铁匠铺大规模倒闭,只剩下一些传承日久的铺子靠着底蕴在坚持,正在努力把自己从铁器匠人,变成一个铁器批发商,开始涉足修锅补锄的细小活计。

  ……

  这些都是蜀中官吏的政绩,他们在奏书里百般暗示自己是多么钦佩陛下的眼光,愿意追随左右,此许功业微不足道,不敢在您面前表现,这只是我微薄心意罢了……

  做皇帝嘛,赵士程早就学会在繁杂如烟海垃圾信息里提取关键了,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按户部做的统计,如今大宋铁产年量已经达到两万万斤,看起来是很多,但只要想想,平均下来每户也不过就是几斤罢了,如今一口大铁锅也不止十斤,大宋的民间,完全有能力承受更多的钢铁产能。

  无论是农具、车马、军械、铁器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将来推广火器,也会占一个大头。

  赵士程已经准备让太原府的工坊过去取取经,工业上,很多细节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的,必须深入体会过才可。

  放下奏书,赵士程又看起了其它书文,西北那边传来消息,西夏今年颇有异动,常在边界劫掠,西北刘仲武部的意思是,要不要再和西北打一仗。

  关于西夏的动向,赵士程倒不是很意外,在他崛起后,西夏这些年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呢,可以试试打一场,免得军备废弛。

  -

  西夏嘉宁军治下,盐州。

  冬季大雪,苍茫的北风呼啸而过,大片的雪花将草地覆盖,牛马都躲在了避风的草场,但在结冰的盐池上,依然有披着破旧皮袄的奴人正辛苦地凿冰取水,虽是冬季,他们依然要取得大量的盐。

  盐州靠近大宋的泾原路边城,却有四个大盐池,产出的青盐味足、色青、粒大,是整个河西和陇右都有名的好盐。

  以前,因着大宋禁止西夏以青盐做交易,西夏还专门与大宋打了几次大战,而前几年,大宋主动与西夏商议,只要愿意将青盐交给大宋,那大宋便按固定的价格,收购西夏所产的青盐。

  西夏与大宋吵了许久,终于同意,以大宋官盐一成的价格将青盐给大宋包销,但西夏不得泾原、秦凤、河东等路走私青盐。

  西夏同意了,因为大宋虽然把价格压得很低,可要的数量却极大,同时也可以直接用青盐抵扣大宋的货品,这对缺少金银铜钱的西夏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走私的路,既然是走私了,那他们怎么管得了呢?

  但让西夏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宋有了西夏青盐后,不再费力从中原解池调池,而是直接用廉价的青盐倾销西北各地。

  这比以前便宜十倍的盐引发了西北平民的大范围抢购,到后来时,这些珍贵的盐甚至被他们用来腌菜腌肉。

  同时,西夏人还发现,因为西北盐价过于低廉,以前走私的商路因为利润暴跌基本都改行或者不做了,大宋完全拿捏了青盐销路,虽然没有再压价,却也让西夏颇为不安。

  唯一能让他们感觉到安慰的是,无论他们产多少盐,大宋都愿意购买,这大大地缓解了西夏的财政,也因此,西夏国主征发了上万民夫,下令扩产盐田。

  风雪之中,盐锅中铲下的青盐被封在布袋里,堆成一座座高山。

  “又没有石碳了!”一名西夏人屋子里烦躁地扯下帽子,露出已经长出一点头发的颅顶,“陛下有令,要赶在年节用盐之前,再煮三千石盐!”

  盐州附近,都是草地,草原之上,柴火贵如金,牛粪之类的燃料根本没有多少,直到前些年,大宋大量送来廉价石碳,不但解决了草原上的生火之难,还大大增加了盐池的产量。

  “宋国那边说了,最近风雪太大,货物需要一些时间筹集,让咱们再等等!”另外一名西夏人低声道,“要不然,咱们去城里自家买些?”

  “也只能如此了。”盐州的主官叹息一声,从自家的箱子里拿出两张保存得十分完美,没有一丝皱褶金钞,“去吧,顺便买些糖与伤膏,如今天冷,不少军士都冻伤,一口糖水有时能救回一个冻僵的奴仆,比再买一个便宜。”

  他的属下点头应是,接过金钞,见上边还有大宋榷场的官印,写着什么时候付款给的盐州军的货款,不由地笑了笑。

  这是以前西夏不太敢用大宋的纸钞时,硬要的大宋榷场加的官印,听说大宋还专门印了在西北发行的皇钞,留下一块空白用来盖印。

  只是如今,西夏国中用宋钞,哪还用盖印啊?!

  很多西夏大户,都愿意收集宋钞,因为能直接在大宋榷场使用,尤其是大宗的牲□□易,十分方便,不必一枚枚地去甄别铜钱是当十钱、夹锡钱还是小平钱,也不用看金银成色,更还能购买很多宋国商人货物。

  许多大宋商人交易时,都不愿意再收铜钱,因为太麻烦,沉重不说,运送也是个麻烦。

  他拿起一盏马灯,打开盖子,小心地点燃灯火。

  火光越过透明的玻璃,照亮了很大一片路径,这是大宋制造的马灯,已经和铁锅茶叶一起,成为草原上不可缺少的大件,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很难明白一盏不惧风雪的灯火在草原上对牧民的意义。

  所以,哪怕一盏灯要一匹马来换,也有的是牧民愿意交换。

  他将马灯挂在马上,纵马而去。

  到了盐州城内,大小房屋都在风雪里紧闭房门,但依然会有明亮的火光从门缝里透出,那种亮色的光芒,一看就是大宋碳油的亮度,也不知宋人是怎么把“石碳”里榨出油的,只将这种火称为“宋火”。

  他找到盐州李家,这户人家是西夏的旁支宗室,盐州附近的草场,几乎都是他家的牧场。

  “实在抱歉,我家未储备多少石炭,”那管家披着羊毛披风,遗憾地道,“今年大雪,黄河封冻,东胜州的石碳还未运来,听说那辽国旧臣萧干叫嚣着要把石碳涨价卖给我们,朝中正商议是否要给萧干一点颜色。”

  “是该教训一下此人!”盐官怒道,“不过一丧家犬尔,等我等拿下那东胜州,看他到底还能提什么价!”

  “万万不可!”李氏管家劝道,“如今东胜州的矿场人手不够,国内的奴仆已经都用来煮盐了,得了矿场,咱们也找不到人手开采啊!”

  他们西夏不过数十万户,丁口两百万,实在是没法像宋人一样,一声令下,便能让西北上万青壮远赴异乡开矿。

  “唉,说得也是,”盐官也很是无奈,“如今国内豢养羊马,几乎全送去大宋,开采的青盐,也都送了过去,国中反而盐价高涨。这模样,哪像是做生意,倒像是给宋人做牛马!”

  “国主对此也甚是忧虑,”西夏一州之地,消息都传得很快,李氏管家对此也是知晓的,“从三年前,国主便要求宗室大臣们节俭,少用些大宋奢侈之物,但如今这宋风却是越演越烈,不见丝毫削减。”

  盐官心说陛下说这么说,做可不是这么做的,去年皇城翻修,所有的窗户都换成了双层的大玻璃,由此影响,几乎所有室宗都给窗户换成玻璃,仅此一项,西夏一年在青盐上的所有收入,便耗得差不多了。

  两人坐在一起,讨论了一会国家大事,顺便蹭了一顿晚饭,盐官感谢了管家在汤里放那么多贵重的胡椒,很久没吃得这么暖和了。

  管家说这是大宋南方产的胡椒,虽有些小贵,他们家却也是吃得起的。

  最后,李氏管家知道家中应该和盐官做搞好关系,卖给了他能支应三日的石碳,这送他离开。

  盐官走着队伍中,看着车队上沉沉的石碳,听说边境司军最近常常掠劫大宋边城,不知道他们盐司的将官能不能也去抢些货物……

第335章 日常

  赵士程收到西北的常被掠劫的消息后, 思考了数息,决定不能厚此薄彼, 决定让西军调拨一批士卒过来, 进行换装。

  西夏那地方,只出产一些牲口和盐,西夏北边的玉门关附近倒是一口天然油井, 后世中国第一口油井就是在那里钻出来的,但没有内燃机的时代,石油运输是个大问题,玉门太远,成本太高,那里送到的江南的费用还不如去南洋采油呢。

  所以, 赵士程一直没怎么打西夏的主意,毕竟那里已经是党项族的模样, 有自己的文字和民族意识, 直接占据, 除非像蒙古那样把党项杀得种族灭绝,否则就得花大价钱去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8页  当前第2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6/2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化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