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28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正是,张公对于唐朝君臣、军政之剖析,颇为有理。官家或可读之,当能获益其中。”大符说道,并向刘承祐推荐道。

  “看来张公此书写得不错,能得大符你如此夸奖,那我抽出时间,可要看看!”刘承祐应道。

  “陛下,赵都虞侯求见!”相谈之间,张德钧通禀。

  此番畋猎,赵匡胤为御帐营部署,负责禁卫及行猎安排。入帐,一板一眼地行礼,禀道:“陛下,军中比武演练,已然准备好,等待陛下检阅!”

  “好!”刘承祐当即说道:“吩咐下去,过一刻,演武开始!”

  兵马操练,军士演武,乃是刘承祐行猎的必备节目,也是中下级军官在天子面前表现勇武、展示才能的好机会。

  空旷的原野上,旗帜林立,战鼓齐名,中设擂台,军中勇武之卒,轮番比试,以决强者。都是基层士卒,按照惯例,排名靠前者,都将得到赏赐与升职,能夺魁者,还将获得与天子同宴的机会,是故,都很卖力,比拼激烈。

  随着一阵热烈的欢呼,又一名对手被打倒,见了血,被打倒的军鼻青脸肿,目光之中透着不甘,撑过了数轮,倒在最后一个对手面前,那种不甘的情绪要深刻得多,但甚是没办法,技不如人。

  观台之上,咬着一颗紫黑色的葡萄,望着擂台上得胜的士卒。六尺大汉,身形剽悍,一举夺魁,气势则更盛,几轮比拼过后,身上带有伤,却似无所觉一般。

  军吏已登台宣布胜利,刘承祐问侍候在旁的赵匡胤:“此壮士也,竟是何人?”

  赵匡胤快速答来:“回陛下,此人名罗准,定襄人,膂力惊人,武艺出众,从军三年,遴选入东京,现为龙栖军什长!”

  刘承祐不由瞟了眼赵匡胤,其人对军中的了解,还真是深入,区区一名什长,对其背景竟然如数家珍,显然是用心了。

  “赏!”刘承祐含笑着吩咐道。

  台上什长罗准闻赏,当即拜倒,遥谢天子。

  这已是行猎的第二日,除了武勇的比拼,另有骑术、射艺、刀剑等个人素质的比拼。骑术比赛,按照刘承祐的意愿,分成障碍、技巧挑战,多了不少趣味与观赏性。

  射艺也分步射与骑射,最刺激的,当属骑射了。贤妃折娘子兴致来了,也向刘承祐请命,策马引弓而发,十箭中了七支,并且有一支是直中靶心。

  那马上驰骋,玉容英姿,成为了猎场之上的一道别致而美丽的风景。

  当夜,刘承祐于御帐设宴,各项夺魁者,皆得以入帐共饮,以酬其能。

  第三日,则是行军拉练,阵战夺旗几项团队性的演习,最后以一场马球比赛结束了为时三日的秋猎。

  回京途中,刘承祐就忍不住又考虑起“武举”的事。他有此心许久了,有意将之作为进一步掌控军队的手段。

第199章 潞州来客

  东京城外,已然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开封城扩,从东城建起。开封府一次性,便征召了上万的民夫,东京及其附近的工匠则有数百,来自各地的石、砖、木料,是一船一船地往东京运输。

  就刘承祐所知,在东京近郊,便新建了十余处砖窑,取粘土烧制青砖,专攻东京大工。商人逐利,见机者甚多,开封内外,有好几名背景深厚的商人,都开始大力涉足于“建材”生意。

  刘承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因为城建工程,倒又催激了一波商业繁荣。因朝廷政策宽松的关系,东京的商业氛围是越发浓厚了,天下商贾云集,财富逐渐累积于此,只待什么时候,政策收紧,收割一波……

  御驾回宫,刘承祐如往常一般,先行到慈明殿,问太后安,顺便看看他的大儿子。刘煦已经四岁多了,小小的人儿,却温驯可爱,在祖母的教导下,已然开始认字。

  虽然隔代育养,但缺乏母爱是不争的事实,刘煦显得很文静,不似其他弟弟们活泼,小小稚子,看向刘承祐的目光,已有些生疏。看得刘承祐,不禁生出恻隐之心,怜悯之意。

  偶尔,刘承祐会生出,给刘煦找个母亲的念头。但是,太后亲自养育了这些年,李氏只怕也难以割舍。

  “陛下,相州密报!”带着少许不痛快,回到崇政殿,张德钧前来禀报,递上一封密奏。

  拆开密封,一页纸,稍微甩了甩展开一览,刘承祐眉头顿时不自觉地皱起,密奏上书:

  臣武德司相州亲事官张质启禀陛下,武德使王景崇在安阳,拘押节度刘铢,大肆罗织刘铢犯法乱政证据,搜捕刘铢亲党,封锁消息,威压军政将吏,滥施酷刑,手段毒辣,前后勒索钱帛数十万,刘铢所敛财富,大多落入其手。刘铢不堪其辱,于九月七日夜里自尽,刘妻自缢而亡。

  缓缓地将信纸收起,慢慢地折好,放回信套,尔后让张德钧拿来宫烛,直接烧了。

  橙红的火焰,逐渐吞噬密报,散发出些许难闻的气味,火光晃动,照在刘承祐脸上,已然平静异常。

  未己,刘承祐收到了王景崇关于刘铢案的奏报,有些事情能够封锁,但主犯刘铢死了,这等事情可是隐瞒不了的。

  当然,在王景崇这边,又是另外一番说辞。针对刘铢的苛政乱法,敛聚害民的罪证,收集得倒很齐全,确有其事。关于刘铢之死,王景崇则淡而化之,说他看守疏忽,畏罪自尽,请刘承祐处罚。很明显,王景崇是欲自取小罪,而免大过。

  “传命王景崇,相州职官吏民,一律无罪,不得株连扰民。刘铢所敛之财,造册登记,悉数发往东京,用以修城!”刘承祐吩咐着:“告诉王景崇,他奉命查察,代表着朝廷,当怀仁恕之心,遇事审慎而定,注意手段,不可过于操切,以免铸成大错!”

  “另,通报下去,刘铢罪重,畏法而自戕,但终究是大汉元老,朕虽恨其枉法害民,却也难免怜之。命将刘铢夫妇尸身,善加收殓,由其后人,送还原籍安葬!待其子孝期过,着吏部酌情据才,授予官职!”

  “至于相州,改为彰德府,吏部差人上任,以治其政!”

  刘铢案,就这般草草结束,分明罪孽深重,但经过王景崇这么一搅,结局却难免令人哀伤,或许就是,死者为大吧。

  对王景崇之事,刘承祐算是轻拿轻放了。并且,心中不得不承认,王景崇此人,当真不是善角。刘铢本就是个狠角色,心毒手厉,杀人如麻,落到王景崇手中,却也落得个自尽的凄凉结局……

  刘承祐对刘铢安,对王景崇,持包容暧昧态度。但是,北面的消息,在朝中,却是再起波澜,御史言官,争相上表,以王景崇任意妄为,逼死节度大吏,请刘承祐召回王景崇问罪。

  朝臣们,似乎忘记了,就在不久前,还在对刘铢为乱地方,而愤慨,大加攻讦。对于朝中风波,刘承祐仍旧降谕平息,一个刘铢似乎不够,他还想用王景崇。

  ……

  已入夜,卫兵开道,两顶书着“郭”字的灯笼在前,照亮街道,车驾缓缓而行,至郭府门前停下。

  掀开帘幕,走出车驾,深秋的夜风吹过,甚凉,郭荣不禁打了个哆嗦。看了看夜空,月无光,星稀疏,夜幕之下,似有阴云四合,不是个好天气。

  下得车驾,郭荣咳嗽了几声,仆人赶忙取过一张外袍,给他披上。府堂之上,其妻子俱在,食案上,饭菜已然备好,两个儿子昏昏欲睡,显然等候多时。

  见到郭荣,都来了精神,郭妻刘氏,一面迎接着,帮郭荣解下外袍,收起,同时吩咐着仆人:“将饭菜拿去热一热,准备热水洗漱!”

  刘氏乃郭荣发妻,贤惠贞德,二者感情很好。看着仆人拿饭菜去加热,又看了看两个饥肠辘辘的儿子,连行礼都显得尤其无力的。

  郭荣不禁冲刘氏叹道:“我说过了,我若晚归,你不必久等,先行进食即可!”

  刘氏将外袍放好,亲自奉上一杯茶,对郭荣温柔一笑:“夫君是一家之主,操劳于国事公务,等候归来,是为妻子者,该当做的!”

  说话间,仆人将热水端上,刘氏亲自取过毛巾,浸透拧干,递给郭荣。

  “也怪我,一忙就忘了时间,未及让人通知。”郭荣那素来严重的表情间,浮现出一抹感动。

  今夜,郭荣又加班了,处理了一批河北驻军的军务,回来得比较晚。这数月以来,大汉各道州,地方军队调整频繁,导致军务繁多,折从阮年老精力不济,郭荣肩上的担子,自然而然地重了许多。

  洗了把脸,落座,顺便考量了一番两个儿子的学业,直到其腹中轱辘作响,饭菜方才热好,重新端上来。

  郭荣如今有四个儿子,两个小的,还没断奶。一家四口,进食间,仆人来报,有客访,一个让郭荣惊讶的来客,潞州昭义军节度使常思。

  书房之中,各自落座,郭荣看向常思的目光中,难免疑问:“常公何以在京,连夜来访?”

  “不瞒郭郎,我今日下午便至东京,下榻城中,让人看着郭府的情况,你一回府,我得报便来!”常思说话,有些急。

  听其言,郭荣眉头皱得更紧了,声音高了些:“朝廷未有召见,公何以私自返京,既至,不入宫面圣,何以藏居府中以待我?”

  常思老脸上透着点晦气,向郭荣拱手道:“郭郎,你得救我啊!”

  “究竟出了何事?”见他这番表现,郭荣更加迷惑了。

  常思则快速地解其惑,说来:“还不是武德司王景崇那头恶狼,相州过后,又把磁州王继宏拿了。而今他打着天子使命、朝廷旗号过境,欲查纠不法。

  我知道,他就是冲着我来的。想那刘铢,堂堂一镇节度,竟然被此人逼死,我年老体衰,哪里受得了他的盘查,落入其手,必受其害。故不得已之下,只能暂离潞州,来京寻援啊!”

  听常思这么一说,郭荣眉宇深蹙,表情有些凝重了,当然,他也很快想通了关节。症结还在“刘铢案”,天子差王景崇查察地方不法,相州事后,犹不罢休,刘铢的下场在前,剩下的节度们,岂能不惊、不忧、不惧。而作为王景崇下一目标的常思,则更如惊弓之鸟。

  对于此事,身在朝中,郭荣岂不知,但是他自己,当真没有插手此事的意思,也不便参与,更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

  眼下,常思竟然求到他头上,于郭荣而言,却是麻烦加身了……

  略作沉吟,郭荣问道:“常公欲我何为?”

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

  似乎没有发现郭荣语气中迟疑,常思衰老的面孔上透着期待,说:“还望郭郎能够向皇帝进言,为我说项一番,以避此祸!”

  “常公啊!”郭荣眉头耸了一下,沉声说道:“荣虽秉枢密,但对此事,只怕有心无力!朝廷自有体制,皇帝天心难测,对逾制僭权之举,深为恶之。我若贸然进言,只怕反而不美!”

  当然,郭荣此言,并不能说服常思,只见他老脸一沉,说道:“郭郎如今在朝中位高权重,淮南一战,功勋卓著,深受天子倚重。你若能为我说话,想来天子也会给你几分面子的!”

  言罢,见郭荣默不作声,常思又道:“文仲若在,我自寻他,但他时下外在襄州任职,只能求到你这儿了!”

  说着,起立躬身拜道:“我一家老小数十口的安危荣辱,皆仰仗于你,看在往日的情分上,还盼你开尊口啊!”

  见常思做出这副姿态,郭荣不由重重地叹了口气。虽不想沾惹麻烦,但常思把郭威摆放出来,却是让为难,不得不考虑。

  常思这老儿,与郭威交情甚笃,对他有厚恩。郭威少年时孤苦无依,衣食于常思家,后至高位,仍呼之为叔,以父待之。

  是故,而今郭威不在,郭荣便为郭家在东京的代表,常思衰颓老朽,这般低声下气,求到面前,不管怎么样,都得有个说法。

  当然,从常思踏入郭府之后,这潭浑水,郭荣实则已然不得不趟一脚。并且,郭荣心存顾虑,感觉浑浊之下,另有玄机,暗藏凶险。

  在郭荣的印象中,皇帝素来明理睿智,怎会放任王景崇那般擅权妄为,节度或有枉法,但实不该用武德司这般大张旗鼓地去整治。从刘铢开始,算上潜回的常思,已经是三镇节度了,更不提其他地方将吏。

  再让王景崇折腾下去,只怕真要生乱了,而东京朝廷,更是群情汹涌,忧虑者繁多……

  各种念头在脑海中闪过,郭荣起身将常思扶起,怅然道:“常公,起来吧,小辈如何当得此礼,若传入家父耳中,只怕少不得责备!”

  “郭郎,这是答应了!”注意到郭荣的表情,常思老眼中希冀之色愈浓。

  认真地思量了一会儿,郭荣严肃地对常思说:“常公,恕荣直言,王景崇虽然骄横,但刘铢之后,行事实不敢再操切过急。纵在潞州,安危是可保障的。但如今你擅离职守,潜然来京,私谒郭府,此举已是大为不当,十分不妥,更显心虚,落人口实……”

  听郭荣这么说,常思老脸一变,捶着大腿,懊恼道:“我是惊恐之下,慌不择路了,要不我立刻赶回潞州?”

  郭荣直接摇摇头,说道:“既已来京进城,难道还能瞒得过耳目吗?”

  双目之中,隐现异彩,对常思道:“这样,今夜常公且暂居府中,明日一早,我与你一同进宫,求见陛下。公可向陛下坦诚请罪,届时我在旁,也为为你进言,陛下或许会给我几分薄面!”

  “多谢郭郎!”得到郭荣如此保证,常思终于宽下心来。

  见其状,郭荣又幽幽地补充了一句:“听闻常公家财十万缗,产业颇多,可上献国库,解家纾难吧……”

  常思性鄙俭,在潞州以聚敛为事,几年下来,家资颇丰。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王景崇所针对的节度将吏,上纲上线得来,都有足以下狱的罪。

  而对常思为官口碑,郭荣也是有所耳闻的,心中实则,有些厌恶的。

  听郭荣这么说,常思面露肉痛之色,迟疑几许,迎着郭荣的眼神,咬咬牙,道:“好!”

  商谈之后,命家仆引常思退下,郭荣则在房中踱步,表情很不轻松。站定窗前,透过窗棂望向庭院,草木萧疏,凉风拂动间,暗影幢幢,伫立良久,不禁叹了声:“麻烦呐!”

  “夫君,劳累了一天,时辰已晚,还是回房歇息吧!”刘氏入内,对郭荣说道。

  听着贤妻温柔的声音,郭荣的心绪,不禁平复下来。转过身,面上已不见一丝凝重,轻声道:“大郎、二郎呢?”

  “都已睡下了!”

  ……

  崇政殿中,郭荣与常思,恭立于下,听完常思一番请罪陈情,刘承祐玩味地审量着常思。在皇帝的目光下,常思显得十分局促,眼神不由斜向郭荣,朝他使着眼色,但郭荣似若未觉。

  有些慌了,但迎着皇帝的眼神,常思恭顺地道:“陛下,老臣居潞州,潞民负臣丝息六万缗,愿以券上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28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