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55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四万多辽军,将之团团围困,负责设伏指挥的辽将,乃是被辽帝新提拔上来的行营统军使耶律斜轸。面对八倍的辽军围歼,李重进与史延德二人是完全没有准备,危急之间,自然是拼命抵抗,奋力突围,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然后,在辽军的追击之下,死伤更重,若不是护圣军右厢指挥使慕容延卿领军接应,只怕李、史二人会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最终结果与全军覆没也没有什么区别,成功活下来的,只有不到五百骑,几乎人人带伤。而经过这么一场胜利,辽军的撤退更加从容了,士气也因此得到了不小的回复。

  而得知辽军的异动,汉帝刘承祐这边,也没有任何迟疑,下令进取,敌退我进,步步压迫,没有丝毫迟疑。

  先期抵达的怀来的,只有缙山及南口两军的一部分,合计六万余人。而刘承祐,则是在三日后,方才随军驾幸。

  抵达怀来的当日,刘承祐没有先察问军情,该了解的早就知道了,其他的在这三四日间也没有更多的变化。

  刘承祐首先接见了被辽军遗弃的老弱妇孺代表,对这些人善加安抚,并以皇帝之尊,亲自欢迎他们重归大汉,并下令从军粮中拨出一部分,足供他们度过此冬。

  说实话,辽军遗弃的老弱的举动,确实给汉军增添了一些累赘麻烦,但同样,也给了刘承祐大打政治牌的机会。

  其后,才是接见李重进与史延德,这二人早已坐立难安,亟望向皇帝请罪。尤其是李重进,见着皇帝对那些“辽民”的态度,心中更加忐忑。

  对于二者的兵败,刘承祐并没有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只是说了句,胜败乃兵家常事,让二人善加总结。当然,既然战败了,损失那么多骑兵,要知道,龙捷马军,可是侍卫精骑,培养出来哪里是容易的。只是心中的怒意,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如何处置二人,刘承祐交给了柴荣。对此,柴荣当然没有任何徇私的道理,也不敢徇私。把李重进唤来,臭骂了一顿,其后下令,降职为护圣右厢第一军指挥使,从一大军都将,成为一名为尉将,连降三级。同时,因为他粗暴对待百姓的举动,又加鞭三十。

  说起来,李重进的军旅仕途,当真不算顺坦。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但是这些年始终提不上去。

  当年淮南大战,立功颇多,回朝之后,因为和王彦升搞事情,虽然最后有受到责罚,但也有再进一步。此番北伐,前面才再檀州立了破城之功,又率军破得胜口,收复儒州,又遭鸡鸣山之败,鞭民之罪。

  当真有种时运不济之感。如果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没有更好的表现,那么回朝之后,或许又要原地踏步了,甚至还可能不升反降……

  汉军取了怀来之后,接下来的时间,汉辽双方又陷入了对峙状态。汉军以十万大军屯怀来,积蓄粮草、军械,再无进击的意思,一副要在此地过冬的意思。

  而辽军,撤到文德之后,也没有继续后退,而牢牢地把握住诸口塞。再不后退一步,静待汉军动作。

  事实上,对于耶律屋质所提出的全部放弃山右诸州,耶律璟没有完全同意。撤离怀来,是因为缙山之失,避免汉军两面夹击。

  然而,云朔地区,确实相对方便辽军骑兵的施展,但是,若把儒、妫、武、新四州放弃了,那针对云州,汉军同样可以两面夹击。汉军若从武州以西的怀安西出,那甚至称得上是背刺。

  如果是那样的局势,云州同样守不住,这是由实力与地形共同决定的。耶律璟不知道,为什么耶律屋质看不到这一点……

  就在这种“默契”之中,汉辽大战以来,头一次陷入了平静之中,并且,一静就是一个冬季。

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

  历来寒冬艰难,但熬着熬着,也就过去了。整个乾祐十一年,整个东亚地区,一切事务,基本都围绕着汉辽两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展开。

  虽然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大的作战发生,但战争却仍在持续,两国仍在沿边塞一线,鏖战对抗中。大汉这边,自是没有任何松口的意思,同样的,辽国那边也是硬气,争锋到底。

  时光荏苒,除了北方的战事之外,大汉是顺顺利利、无波无折地进入了乾祐十二年。正月朔,开封再度热闹起来,市民百姓积极地进行着辞旧迎新的庆祝活动,仿佛要把憋了整个寒冬的情绪一下子释放出来。爆竹声声除旧岁,大抵如是。

  皇帝仍在幽州掌控北伐大局,正月大朝是不举行了,但朝廷之中,还是进行了一番庆祝活动,因为国有大征,是以不敢有任何铺张浪费,只是进行一场简单的庆典,由在京的宗室外戚、公卿百官,进宫向太后、皇后东宫进贺。

  同样,此番过节,中央朝廷的官员们,不能像往年那边轻松了,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者,就更别提什么休沐了。

  初二,坤明殿,皇太子刘旸日常到此问安皇后。自从被封为太子后,刘旸便移居东宫了,但半年下来,已然基本适应了,不过每日往坤明殿的频率是一点都不低。除了眷母的原因之外,也在于,小太子需要母亲的支持与安抚。

  刘承祐御驾亲征之后,太子监国,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大臣们处置国事朝务,他基本都是居主座旁听的。

  虽然难以发表决策性意见,但一些处置的奏章,大臣们也都会附其一份,让他阅看,这是皇帝临走前吩咐的。虽然是储君,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这并不容易,但刘旸表现得很认真,都是一丝不苟地读完,有些不懂的,也是恭敬发问,回宫之后,如仍有疑问,便会到坤明殿请教母亲。

  事实上,皇后大符对于太子地位的支撑,是全方位的。而半年的太子生涯,对于刘旸而言,也有种质的提升,一举一动,已有储君的威严,当然,这也是地位改变带来的加成。

  不过,这并不轻松,每每在殿堂之间,应付那些重臣,看他们处置国务,听他们争执,刘旸时感压力。哪怕只是个少年太子,刘旸的日程已然繁复,再不复往年读书、习武而已。是以,时不时地,刘旸会选择朝娘亲吐露情绪,当然,一般都能被留大符抚慰化解。

  在到坤明殿前,刘旸还先去拜见了太后,这也是大符教的,一个良好储君的形象,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维护的。事实上,在立为太子之前,刘旸还是幸福的,至少不像老三刘晞,符后没有过多地给他压力。

  见礼完毕,母子俩一同进食,没有皇帝在的汉宫,总是缺少些什么,从皇后的情绪表现就能够看出。大符明显有些伤感,不在于其他,而是其兄长,宣徽使符昭信去世了,就在五日前,卒逝,死得很突然。

  符昭信在乾祐七年的时候,病过一场,当时就差点殒命了,刘承祐还亲自派御医、用好药,给救了回来。病愈之后,由武职转文官,历任陈州、许州、殿中监以及宣徽使。

  如今,符昭信的暴毙,对于符家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毕竟符氏宗族虽然旺盛,但就符彦卿这最显贵的一脉而言,却有个问题。

  符彦卿虽然膝下虽有三子,但长成的,在朝为官做重臣的,只有符昭信一人,并且颇得皇帝信任。符后剩下两个弟弟,年纪尚小。以对于符昭信之死,符后十分感伤,除了兄妹之情外,也有一定政治因素。

  “娘,舅舅出殡之日,我想亲自出席!”大概是对母亲的悲伤有些心疼,刘旸主动道。

  闻言,符后看了他一眼,露出一点勉强的笑容,对他的表现显得很满意。怀里抱着尚在襁褓的皇十子,解开衣襟,这段时间涨奶,无处消耗,干脆亲自喂养,大符说道:“开春了,国事又当繁忙了,跟着大臣们,你要好好听政学习!”

  “潞国公乃是大汉重臣,是你父亲所倚重的股肱,素以师礼相待,能做你的太傅,是你的福气,你要多恭敬礼遇,多加求教!”大符又叮嘱道。

  “是!”刘旸点着头,认真地应道。

  对于太子刘旸,皇帝刘承祐不可谓不重视,以魏仁溥兼任太子太傅。时至今日,魏仁溥仍旧是刘承祐最信任的大臣。

  又把在外任职多年的李昉召回,同中书舍人窦俨一起,担任太子宾客。李昉,乃是天子近臣,窦俨乃“窦氏五龙”之一。就刘承祐前前后后的安排来看,对于太子刘旸,是抱有极大期望,真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

  “娘娘、殿下,大臣们已于广政殿等候,范相遣人通禀,请太子殿下移驾听政!”用完早食没多久,一名舍人前来禀报。

  闻言,刘旸小身板下意识地便挺直了,整个人都严肃起来,这几乎成为了条件反射。符后仍旧以一种鼓励的目光,温言道:“去吧!”

  刘旸起身,恭敬告退。

  广政殿内,重臣云集,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儿,轻言交谈着。刘承勋、范质、魏仁溥、王朴、薛居正再加上向训、韩通,这七人是皇帝北征期间,开封外臣之中权势最重的。当然,雍王刘承勋基本是用来充数,平衡人数的。

  范质显得长吁短叹的,颇令人不解。吏部尚书申师厚问之,对此,范质并不隐藏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北伐已近半年,供养几十万大军于边陲,朝廷已是空竭其力。而今已然开春,战师仍不见终结,行营又来诏催加军需、民力,眼见着就要耽误春耕了。邦以民本,国以农重,伤农则害本,若误了农时,恐致灾祸啊。陛下已离京数月,京内空虚,更恐人心不宁……”

  显然,对于此番北伐,似范质这样的大臣,又开始多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绪了。当然,他们并不是做杞人之忧,也是有理有据的,为了支持北伐,朝廷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大了。

  不说前后伤亡的十余万军民,就财政的消耗来讲,朝廷支出钱帛,是以巨亿计的。平蜀之后,从蜀地掠夺的战争红利,都快见底了。

  动员的民夫,超过百万,前后向幽州转运的粮、面,超过二百五十万石,转运的损耗就高达六十万石。为了支持作战,连东京官仓的储粮都动用了一部分。

  到目前为止,东京官府的储粮,仅够东京士民十三月之用了。要知道,有早年缺粮食的经验教训,对于京城的储粮,刘承祐是十分重视的,到乾祐十年起,东京的官方储粮,是足以供给整个开封百姓两载之用的。

  是以,粮食消耗到这个地步,对东京而言,已经是危险的信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又发来诏令,让东京继续筹调粮食、军械、被服……

  开春之后,北方的大军又要换春服了,这又是一笔莫大的支出,要知道,为了供养北方大军过冬,在布匹、绸衣上的供应,就消耗了官储一大半,这可让范质、薛居正等臣肉疼了许久。

  而今,皇帝又准备对契丹发起一波大的攻势了,战事一起,又不知要拖延多久,真久战下去,国内必然要出问题了,这是几乎可以肯定的事。

  当年攻伐南唐,虽然也是由冬至春,历时半载,但那时可以就食于敌,又近在淮南,是以大汉完全可以支撑。然而此番动兵规模实在太大,堪称数十年来第一遭,扛到现在,大汉承受的压力已然到一定程度。再坚持下去,就要开始伤元气了……

  是以,近来,朝廷之中,难免兴起一股罢兵的风潮。事实上,早在去岁冬,就有人建议,让皇帝见好就收,因为南口大战之后,大汉取得的战果已经足够大,重创辽军,重复燕山口隘,大大弥补了北边防线漏洞。幽云十六州,也只剩云、朔、寰、蔚、新、武六个州没收复了,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没必要强行毕其功于一役……

  当然,如果仅经济利益上来看,北伐辽国,不管怎么算,都是笔亏本的买卖。但是,这笔账,并不是那么算的。

  尽复燕云的好处,范质等臣不是看不到,只是,当付出的代价过大,并且造成国内隐患之时,他们难免会偏向于保守。

  然而,皇帝刘承祐该果断的时候,谁都无法移易其志,是以,范质他们的努力,注定无用。

  等太子刘旸至,广政殿内,议论的声音立止,诸臣各归其位,行参拜之礼。虽然是个幼年太子,并没有什么威望,但该给的尊重,是一点都不敢短缺,十多年来,刘承祐对于“礼制”的重建,是很重视的。窦俨为何逐渐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因为他在大汉礼典方面的突出建树。

  刘旸也显得很谦下,恭敬地向诸臣回礼,然后落座,正襟危坐,面无异样,一板一眼,静静地等候殿议。

  事实上,半年的接触下来,大臣对于太子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既然尊重他们,也敏捷好学,谦下恭上,行为规矩。如此,在这些大臣看来,确有储君之象,不只是身份的原因。

  随着范质主持殿议开始,在刘旸眼中,一干老头子的争执议论,又开始了。尤其是范质,语气坚决,态度强硬,情绪激动时,唾沫星子几乎飞溅到他脸上……

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

  新一年的到来,使得长期处在战争阴云下的幽燕百姓,也增添了几分生活的希望,汉辽双方虽然仍在鏖战,但至少严酷的冬季是熬过去了。并且,随着南方大批物资的北援,因为去岁秋季作战,而遭到重大创伤的幽燕士民,得到了很好的援护。

  事实上,大汉朝廷需要供养的,又何止北伐大军,还有诸州的百姓。刘承祐北来的这几个月,除了的督看军事之外,几乎所有的心思与精力,都放在安抚燕地军民上了,包括新复州县的百姓,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在辽国的统治之下,达二十年的,想要收揽其心,不费些心思,也是不可能的。

  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利邀之,用好处收买,对于这些新附之民,刘承祐表现出了优待。比如分地、蠲免赋税、废除辽政。而在高防、宋琪、宋雄等原幽州干吏的配合努力下,幽燕诸州,已经成功接入大汉的统治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及对这些幽燕旧吏的考察,刘承祐发现,燕王赵匡赞手下,还真有不少人才。其中最受到刘承祐欣赏的,就是原来燕王府长史宋琪了,此人直接被点为权知幽州府,负责整个幽燕地区的民政事务。

  从燕王心腹到天子幸臣,宋琪的仕途看起来是越走越顺了,对皇帝的看重,宋琪也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思想身份转变得很快,根据天子收治幽州的政略,积极配合。

  而除宋琪等燕王臣属之外,其余诸州官吏,包括辽国任命的汉族官员,刘承祐基本都选择的留用,只是这些人身上打着一个“标记”,将来考核都会被特殊看待。

  不过,像此前在石城县临阵反正的土豪王璘,因为他的投名状纳得份量十足,则是直接被接纳。后来在遵化被马全义收复后,刘承祐亲自点王璘为蓟州知州,并让他驻守遵化城,也是特殊对待。

  而汉天子对自己这么个小人物,如此厚待,王璘是既满意又感激,忠诚度直线上升。事实上,王璘也是恰逢其事,因缘际会,机会来了,抓住了,权力、地位、财富接踵而来,挡也挡不住。

  有留用的,当然也少不了被清算的,有一说一,在契丹统治的这二十来年中,还真培养出了不少死忠汉臣,而对于这些人,自然不会手软,清查问罪,推鞫判刑,根本不怕找不出毛病。

  刘承祐从来不会一味地宽忍,刚柔并济,恩威兼施,才是他的手段作风。到乾祐十二年开春,已复诸州士民人心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依附,但是总归是承认了大汉的统治。

  相较于民政事务上投入的精力,花费的心思,原本最为刘承祐所忌惮的燕军,反而出奇地顺利解决了。在冬季休兵整顿的过程中,原本从属于燕王的几万燕军,彻底被消化干净了,其精锐被充入禁军之后,剩下的老弱,都暂时被编为辅卒,继续为汉辽战争效力。

  这是很直接的收编消化了,原本燕军的体系,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然后被朝廷侵吞干净。前后,没有引起什么动荡。

  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解决燕军的问题,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其一,作为原燕军的领袖,燕王赵匡赞很配合,在收编的过程中,甚至主动去做工作,帮助安抚军心,消解怨气。赵匡赞的作为,完全展示了他的政治眼光与决断,既然选择了归服朝廷,就没有做更多的保留,妄图继续掌控军队这种犯忌的事,更不像他所能做出来的。

  而由于赵匡赞如此乖巧懂事,刘承祐对他的戒心也降到历史最低,甚至生出了一种愧疚感。对赵匡赞再度说了一次,卿不负我,我不负卿,这一回是推心置腹,不带一点虚伪。

  其二,则是形势与势力使然。开战以来,燕军进行了一波大扩军,兵力增至四万,但在与辽军的作战中,伤亡过半。且在之后,随着战事的发展以及兵力的配置,使得燕军被分为数支,分散诸军各地。

  朝廷想要吞并,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再加上,与汉军配合作战的过程中,总归产生了一定的情谊,而臣服于朝廷也是大势所趋。

  其三,随着赵思绾及其党羽被清除,燕军内部肃清了许多,剩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倾向于臣服朝廷。同时,对于各级将领,在编入禁军之后,都有妥善的安排,对于底下的官兵,一切待遇都随禁军。

  关于燕军问题的处理,实则还是那一套,恩威并济,而经过这一波消化,刘承祐的心病又去一块。

  幽州,已正式被提升为幽州府,自从去岁冬辽军自怀来西撤后,安排好山右的军事驻防后,刘承祐便起驾返回,尔后便一直坐镇城中。

  而随着开春,天气回暖,冰雪消融,休整了一个冬季的汉军,也即将再兴武功,对辽军发起新一轮的攻势,连名字的取好了,就叫着“春季攻势”。

  然而这个时候,来自东京的消息,却让他忍不住发怒。

  “无知腐儒,短视匹夫,焉知国家远略,竟欲阻我大计!”行在内,当着将帅们的面,刘承祐难得地失态了,斥骂一通。

  原因嘛,自然是范质等臣联名上书,希望他能够顾念邦本,不误农时,尽快撤军,并且说东京人心浮动,希望他能回朝坐镇,以孚官民之望。

  事实上,哪怕远在幽州,对于朝中的情况,刘承祐也是很了解的。早在去岁冬,就已经有人提出撤军之议了,内外臣僚,上下职吏,人那么多,嘴那么多,有些杂声,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以,对于那些人,你心里有想法可以,他可以当做没听见。但范质不一样,他是当朝首相,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政的运转,人心之所向。

  在大军北伐,战略进展到关键的时刻,不管有什么意见,都该戮力同心,共襄此事。范质该做的,是安抚人心,统一思想,全力支持前线作战。

  然而,他此番,竟然带头,联合了一批官员,向刘承祐上书,这在刘承祐看来,已然触犯了他的底线。

  对于范质的性格,刘承祐也算了解了,他也相信,此公进言,是发乎公心,非为一己之私。但是,他能够容忍范质的刚直犯上,但对于他每每在关键时候,所表现出的“不识大体、不顾全局”,是十分恼怒了。

  因此,这是多年以来,刘承祐头一次如此不留口德,直骂范质。而此言一出,可以想见,必将引起一股政荡。总得来说,就皇帝近来对范质的态度来看,其人,已经跟不上皇帝的脚步,不适合再做大汉的宰相了。

  “既然知道,北伐已经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不趁此时机,全复旧土,把辽军赶到长城以北,他日复来,又当付出多大的损失?这点账,都算不清吗!”刘承祐还是怒意盎然,其意难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5/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