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56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见皇帝如此气愤,在座的将臣们一时都不敢作话,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的。直到刘承祐情绪平息下来,柴荣方才主动劝道:“请陛下息怒!范公等,也是为国家考虑,耿直谏言,他们远在东京,不知前方战况,陛下久在朝外,引起他们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还请陛下,稍息雷霆之怒……”

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

  对于柴荣的劝解,刘承祐略感讶异,从他的言语中,竟有为范质辩解周旋之意,冷静了些,不由看着他说:“柴卿,朕没记错的话,在朝中之时,你与范质因政见不合,时有争执,怎么如今反倒替他说话了?”

  闻问,柴荣平静地应道:“如陛下所言,臣与范公只是政见不合,对其品行才德,臣也是十分敬重的。对于继续北伐,臣是全意支持,也反对范公的保守。

  范公虽则迂固,但臣相信,其所言,都是发乎公心,为邦国民本计,此番北伐,朝廷也确实空竭其力,朝中老臣们有所忧虑,也虑祸患于先……”

  柴荣这一番话,令刘承祐对他刮目相看,一直以来,在朝中,范质与郭荣二者,争端不断,在治国为政理念上屡有冲突,几乎就是政敌。此番,在刘承祐怒斥范质之时,竟然能够尽量公允地为其说话,这等胸襟气度,也确实不凡。

  收回目光,彻底平复下心情,刘承祐方才说道:“北征以来的艰苦,朝廷的代价,军民的付出,朕岂会不知?然而正是艰难之时,才当上下同心,共克险阻,完成北伐大业。这等时刻,怎能为畏难退缩,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陛下莫若去书一封,言与东京群臣,安抚其心!”这个时候,没怎么作话的赵匡胤开口建议道。

  闻之,刘承祐稍微考虑了下,当即摊开一张绢布,提笔疾书,用好印后,唤来张德钧便吩咐下去,六百里飞传东京。

  当然,范质只是代表一部分声音,有反对者,自然也有支持的,像魏仁溥、王朴等臣,是坚定的北伐派。而作为刘承祐委派的北伐大军的“管家”,一切军需的补给,仍在筹措转运中。

  刘承祐也未因此而喜,他顾忌的就是,朝中大臣因两派争执,而误了大事,要知道,三司使薛居正也是属于保守派的,而北伐大事,在财政三司这一环,是不能出问题的。

  是以,在回书之中,刘承祐用词倒是冷静而理智,没有表现出任何气愤之意,反而一种十分郑重的辞调,向范质做出解释,表明他继续北伐的决心,希望范质能够为众臣表率,和协同僚,安抚人心,全力支持他,勿作他虑……

  刘承祐这封回信,算是给了范质很大的面子了,如果他还不识趣,那就不能怪他不念君臣情分了。同时,刘承祐又命张洎拟了一份诏书,发往东京,告谕群臣。

  因为范质等臣引起的波澜,刘承祐也不得不承认,他远离东京,就对于国家的掌控力而言,确实下降了。毕竟山高皇帝远,他若是在东京,基本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即便有这种声音,也会迅速被压制下去。

  当然,御驾亲征乃是必为之事,他也能够承受这一点点权力的“不稳”。不过,刘承祐已经在考虑,此次北伐之后,别京亲征的问题了。

  处理完自东京刮来的风波,刘承祐的思绪迅速转到军争大事上,看着在场的将帅们,直接冲柴荣发问:“柴卿可与诸将通报春季进攻的安排!”

  “是!”

  这是一场御前军事会议,在怀来负责统军的慕容延钊也奉命回幽州参与讨论。柴荣起身,说道:“经过一个冬季的弭兵罢战,我北伐大军得到了十分充足的休整,伤兵还营,粮械补充,士气渐复。是故,向辽军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势在必然!”

  说着,柴荣站到地图前,比对着汉辽双方军事形势图,正声说道:“根据多方探报,如今辽军,仍集结有约二十万军,布置云、武、新、蔚地区,辽军最后的精锐多集于此,倘若能够将之全歼抑或重创,那么契丹将一蹶不振,我们不只可以趁机收复旧土,大汉北疆边患,也将得到彻底的改善,不复以往,芒刺在背!”

  停顿了一下,注意了下将帅们的反应,柴荣继续说:“辽军虽则耐寒,然而此冬以来,因缺乏过冬所需,兼补给困难,整个严冬的对峙下来,辽军的情况已然十分窘迫。其为补军需,又于辖境之内,大肆搜敛,云朔之民,冻饿而亡者甚众。军心浮动,民怨沸腾,是以,不论在军还是在民,都是我军发起进攻的良机!”

  “经过陛下及行营商讨,此番作战,分三路进攻。第一路,由前营都部署慕容延钊统帅,以十二万军西进,攻文德,取怀安,而后经由怀安转道西南,压逼云州;第二路,由御营都部署赵匡胤,率五万军,出飞狐道,攻取蔚州,而后转道西进云州;第三路,由卫王率十万军,自应州北上,直接威胁云州。

  此三路军,合计二十七万,采取并进之策,只需逐步压迫,辽军兵力虽然仍旧充沛,但万难抵挡大汉兵威。发起进攻的时间,定在本月十八日,倘若进展顺利,一个月后,三路大军可会师于云州城下,宣告北伐胜利!”

  柴荣讲完,刘承祐也站起身,严肃地道:“朕不多说,就提一个原则,两个目标。此番进兵原则,稳扎稳打;此番作战目标,一为全复燕云把辽国势力赶到长城以北,二为全歼抑或重创云州辽军!”

  稳扎稳打,是刘承祐一贯以来的作战风格,虽则在具体的执行方面,并不约束将帅们因地制宜,随机而动,但大体上的作战方针,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如此,虽然少了些变通,却也极大地降低了风险,再者,几十万军队作战,也确实是不当提倡什么出奇的“微操”。

  说着,也环视一圈,刘承祐声音高昂了一些,双目之中焕发出鹰一般的锐利神采,令人不敢直视:“前段时间,不是有将校反应,去岁鏖战多时,朝廷未曾赏功吗?你们回去告诉下边的将士们,等此战结束,大功告成,朕亲自为他们策勋!”

  “是!”一干将帅,心气立刻就提了上来,显然,因此前休整过程中的“请功”问题,皇帝既是在允诺,也是在提醒,他们自然不敢大意。

  “马兄何故怏怏不乐?”散议之后,诸将齐出,罗彦瓌不由看着脸上几乎写满了郁闷的马全义。

  河北边将之中,因为早年的交情,罗彦瓌与马全义的关系一直不错。此时,闻其问,马全义说道:“大战将起,却无我东路军什么事!陛下若不用我,又何必把我召来幽州,等回到滦州,又如何向麾下将士交代?”

  说着,马全义当即转身:“罗兄且先行,我要回去觐见陛下!”

  马全义想要求见皇帝,自然是顺利面君,对于这个腹心将领,刘承祐当然是十分优待的,让他坐下,亲自斟了杯热茶,说道:“朕与你,也确实有许久未曾深谈了。伤势如何?”

  面对天子的关怀,马全义心中的小情绪立刻消散了,应道:“没有大碍,都好得差不多了!”

  “你如今已不只是一军将领,而是一路统帅,行军作战,还是该注意些。身先士卒,是可贵的品质,但提刀厮杀的事情,今后还是少做些!”刘承祐提醒道。

  “臣明白!”马全义点了点头。

  “说吧,你寻朕何事?”刘承祐问。

  对此,马全义也不绕弯子,起身拱手道:“陛下,末将请发第四路出击大军!”

  看着他,刘承祐不由笑了:“朕就知道,你是坐不住的!”

  然而,话是这般说,刘承祐的表情略显沉凝,显然有所迟疑。马全义请攻目标,当然是东面的滦平地区了。

  此前,马全义受命率偏师,向东进攻,前后打了五场仗,四胜一负,把滦州给拿下了,遵化、义丰、卢龙、安喜几县全部被拿下。不过,这都是在辽军新败,高模翰被杀的情况下取得的。后来,随着辽东地区的辽军援军赶到,防线也就稳固下来,在耶律绾思的统率下,辽军背靠榆关,婴营州而守,还坚守着辽军在关内最后一点地盘。

  对于此次春季攻势,是否让马全义同时发起进攻,刘承祐是有所迟疑的,他顾虑难以面面俱到。然而,注意道马全义那殷切的目光,沉吟几许,问:“你有信心攻破营州、榆关?”

  听话听音,马全义立刻精神焕发,禀道:“陛下,如今营州及榆关的辽军,虽有四万余众,然乃诸部族糅合而成,除了少部分契丹部族精锐之外,其余兵马,战力并不强。”

  “再者,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道路阻绝,其军需补给,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更重要的,臣探得,辽军主帅耶律绾思与那高勋不和,将之调离营州军前,是以,臣以为,可以进攻!”

  此前,马全义那四胜一负中的“一负”,就是在汉臣高勋的策划下,施以的反击,使得汉军折了近四千卒,也使得马全义一举击破营州的企图落空。

  听他这番分析,显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又考虑了一会儿,刘承祐问:“滦平地区的兵马,只有四万多了吧!”

  马全义点头:“正是!”

  “朕给你增三万兵马,与你经略东路!”刘承祐盯着马全义,直接道:“朕不要求你一定破了辽军,夺取营州与榆关,但是,你要保证,要将东路辽军给朕钉死在关前,勿使其影响云朔战局!”

  “是!”马全义当即应道,然而听皇帝的口气,他心中反而暗暗发狠,定要破了营州、榆关,把辽军彻底赶到关外。

  如此,春季进攻,汉军总发四路大军,动用兵马达三十四万之众,仍是全力动作,拥必胜之心,携雷霆之势。

第253章 其他战场

  待马全义兴冲冲地告退,拿着皇帝的诏书与金令去找柴荣,合计东路进军事宜以及兵马调动之事。而刘承祐这边,则继续站在庞大的大汉舆图前,直勾勾地盯着出神。

  刘承祐便有观看地图的习惯,并且一站便能入神,久久难以挪开眼睛,神情虽然平静,但大脑中却做着剧烈的思维活动。一张地图,固然不能引得皇帝心驰神往,但江山社稷、领土城池、功名大业可以。

  刘承祐的目光,西起灵州,中经云代,东及幽燕、辽东,自去岁发动北伐以来,汉辽之间爆发的这场全面斗争,半年的时间下来,已然处于一个关键时刻。

  当然,前番动静虽大,但真正激烈交锋的地方,仍旧版域东北,幽燕这一片地区。至于其他地方,大汉的偏师及附属,基本是打酱油的角色。

  灵州那边,郑国公史弘肇率灵州及定边军兼征召了一些河西部众,聚兵一万人,向北进击。当然,因为契丹人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很薄弱,史弘肇就是想痛击辽军,也找不到什么目标。

  最终,成为了一场军事巡游,顺着黄河,向北巡行四百里,至大漠边缘、以及贺兰山麓。虽然没能痛击辽军,却一路逼服了大量生活在河套的部族,并在当地的黄河口岸,设置了一座戍堡,取名顺化堡。若是史弘肇脸皮厚些,上报拓地两百里、收服数十部族的功劳,也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因找不到交战目标、史弘肇染病,再加上因动兵,顾忌灵州空虚,又兼河西走廊又有不稳,是以史弘肇选择了撤军回灵州,并向朝廷汇报情况。

  再说定难军与延州,受朝廷诏令,出兵伐辽,两方人马会师自夏州北出,双方也集结了上万人,当然,党项人为主。而他们这支军队,想要进攻辽国,需要度过北面的大漠,这显然不是他们能够做到,并愿意做的。出兵嘛,只是逢场作戏,两方人马也各有算盘。

  李彝殷是想接着此次出兵,靠着朝廷的名义,继续加强他李家在党项诸族中的地位与威信。至于延长的高绍基,则是存着点出兵,讨些便宜的想法。

  果然,在长城以北,高绍基脱离定难军,并纵容部下,劫掠党项部族。作为党项族的代言人,夏州节度李彝殷对于高绍基的肆无忌惮,哪里能忍,当即带兵搜剿那些“延州匪兵”,为党项部卒出气报仇。

  面对李彝殷的攻击,高绍基脾气也是硬,当即聚兵以战,两军在银州以北的明堂川,摆开阵势战了一场。因为在此前的劫掠中,所获颇丰,延州军的士气尤为高昂,一战之下,竟然在高绍基的带领下击败了两倍于己的定难军。

  明堂川一战后,李彝殷是恼怒异常,当即自夏银再调兵马,并从河曲部族中抽调勇士,想要再战高绍基,找回丢掉的面子。

  见彻底激怒了党项人,又兼处在人家的地盘上,面对李彝殷的大动作,高绍基果断怂了,赶紧带着麾下向东,渡过黄河,进入河东道晋宁府。准备绕一圈,返回延州,没办法,夏银那边南归的路被截断了。

  而高绍基进入河东的做法,算是把火烧到了朝廷这边,恼羞成怒的李彝殷也不甘休,干脆带着军队,也渡河追至晋宁府,如此,事情可彻底闹大了。

  不过,两支外军在河东道辖下,倒也没敢过于猖獗,没有交战,更不敢掠民侵扰,只是离石城右对峙。还是在代州坐镇指挥的卫王符彦卿听说了此事,派宁化军李万超带军前来调解,夏、延两支军队,在北伐序列中,算是从属于符彦卿,主要配合云朔方向的作战。

  当时,雁北虽然没有大战,但河东的边将们都摩拳擦掌,准备作战立功。要说雁门大捷对那些的汉军的激励效果最佳,当然得属周遭的边军了。

  带着点怨气,李万超领军感到离石,约来两名节度,问清情况。两个人都是各执一词,争吵不断,李彝殷说高绍基这小儿放纵部下、劫掠部族,高绍基则骂李彝殷为老不尊、领军偷袭。

  两个人争吵激烈,李万超倒是把事情搞清楚了,直接做下决断,让高绍基把抢劫的财货牲畜,全部还给李彝殷,然后各自撤军,退出河东,返回驻地。

  这样的仲裁,高绍基当即不满了,他付出了那么多辛苦,部下又在与定难军作战的过程中伤亡了数百,若是没有这些财货,他如何能止损,安抚将士。

  同样的,李彝殷也不乐意,觉得这样太宽纵高绍基了,他兵马的损失,可比延州兵大,再加上那些被袭击的部族,更需要个交代。

  然而,李万超是个性格强势的将领,脾气也硬,心里惦念着对辽作战事务,哪里有耐心听他们这些扯皮的事情。

  一怒之下,把腰间的一把匕首拿出,拍在案上,老将厉色说:我奉卫王军令前来调解,你们若是坚持争执不休,使我误了军令,我唯有视他为仇敌。如今,调解之策,解决办法,我已提出!我再问一遍,是否同意,谁不同意,我便先发兵击之。

  李万超这话,说得是气势十足,底气、硬气兼备,见老将这强势的做派,李彝殷与高绍基都被震住了。讲道理,论尊卑,李、高这两名大汉硕果仅存的节度使,都比李万超要高,但此时,面对老将,却不敢说出什么太硬的话。

  终究,捏着鼻子同意了。其后,在李万超的监视下,高绍基把抢劫的财货都交还了,当然,只是明面上的,隐藏起来的细枝末节李万超也不计较。

  然后,各自撤军渡河,李彝殷向西回夏州,高绍基则向西南返延州。临走前,李万超还叮嘱了一句,让二人为擅自带兵进入河东,向朝廷做出解释。

  原本,朝廷动用夏延两军,本就没冀希望他们能有什么建树,只是想给他们找点事做,为此还提供了一部分钱粮。

  结果嘛,发展成了这么一场闹剧,不欢而散。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结束,夏州与延州之间的恩怨,是从高允权之时就开始积蓄的,这一次只是一场小爆发罢了。

  各回驻地后,李彝殷与高绍基是各自上表朝廷,相互指责,这几乎是多年以来,两方势力之间的政治常态。而这一次,比起以往明显要严重些,毕竟刀兵相见了。而对于李万超的结果,两方势力,都不满意,西北地区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而消息传到幽州之时,刘承祐倒显得很平静,只答复东京一句,让宰臣们以朝廷的名义,再遣使调解,并在盐粮茶布贸易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利消解其怨气。

  事实上,因为这些年夏延两势力间的的持续对抗,但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冲突,以致于刘承祐生出疑虑,是不是两家在故作不和表象,以消除朝廷的戒心。然而经过此次冲突,刘承祐基本相信,李高两家,还是敌对着的了,高绍基这颗棋子,仍能起到牵制作用。

  至于因此而导致河西地区的动荡冲突,刘承祐则看得很冷静,若是没有冲突,一片祥和,将来朝廷哪里来的借口,解决西北、河西问题呢?

  除了灵州、夏延之军,其他几路兵马,高丽国王王昭答应了汉廷出兵辽国的请求,并且还派出了一支军队,这其实挺出人意料的。

  毕竟,王昭正在半岛上大搞改革,打击豪强功臣,强化王权。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被他派去的打辽国的军队还没出国境就集体叛变,主帅以及一批王昭任命的将校被杀。眼下,王昭正忙着平叛了,还派人浮海至幽州,向刘承祐陈述情况,希望他能支援一些钱粮、军械。刘承祐呢,同意了。

  而由莱州湾出发的靖江军都指挥使郭廷渭,在经过缜密的规划以及详尽的准备后,也成功渡过渤海,在辽东的苏州(旅大地区)登陆,并占据其地,顺利向北推进至辰州(盖县)。

  然而,辽东地区的复杂程度,完全超出了预料。辰州距离辽国东京很近,汉军渡海来袭,进军到辰州时,引起了高度重视,很快就近调兵征剿。

  并且,当地的百姓,除了汉族遗民之外,大部分都是渤海人,这些都是当年耶律德光为了打击东丹国,削弱其兄耶律倍的力量,把其辖下的人口大举迁出,安置在辽东地区,辰州因此而建。

  是以汉军之来,对当地百姓而言,基本属于侵略,并没有什么群众基础。郭廷渭在辽南地区坚持到了十二月,终究不耐冬季作战,再加上不占人和,补给也有压力,逐步后退,退到了苏州。因为作战不利,还主动向刘承祐请罪。

  是以,跨海击辽,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更加深入了解了当地情况以及辽军防御。

第254章 应州大军

  应州,金城,去雁门不足百里,东北应龙首山,周遭形胜相依,这边地区历来兵事繁多,乃是对抗胡侮的边陲要地。是以,在去岁开启北伐后,河东方面的汉军,出塞的主攻目标,就是金城县。

  相较于幽州方面的战事,符彦卿集结好大军出击,兵力虽寡,声势虽大,切实地履行着牵制的作用。因为知晓自己扮演的角色,符彦卿大军的一举一动,都显得的很稳重,不急攻,不躁进,在雁门山北,直接待了一个月。

  符彦卿的保守战法,使得在云州坐镇,主持防御作战的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也不敢轻动。直到后来,在探得辽军主力东移后,符彦卿终于一声令下,向金城县发起攻击。

  随着汉军正式发动进攻,耶律挞烈也亲自率军,南下支援。事实上,因为应州的战略地位,耶律挞烈一直把此城当作一个鱼饵,吸引汉军来攻。

  等汉军北上作战之后,辽军也闻讯而动,并且速度很快,作风很凌厉。耶律挞烈直接派了五千奚骑兵,直袭雁门陕北的碍口,意欲断绝汉军后路,兼以骚扰事。

  而后,自率两万步骑,进驻怀仁城,从北面就近监视汉军。因为辽军的主要力量,都投入到幽燕战场应付那几十万汉军去了,云朔地区,留给耶律挞烈防守的兵力并不多,算上应州的守军,也就不到五万军,还要分守诸城。并且,战力不强,以奚骑及伪军为主,辅以一部分部族戍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6/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