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95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也不知我这番话,刘曙这小子能不能听得进去!”刘皇帝这边,看起来是教训痛快了,漫步回帐嘴里嘀咕道:“这孩子,还是不能娇生惯养,尤其是儿子!”

  “小的觉得,九皇子只是少年心性,还是聪明恭顺的,官家字字肺腑,谆谆教诲,必能深刻感念,不负官家期望!”听刘皇帝这么说,喦脱适时地说了句,似乎是想宽慰刘皇帝之心。

  闻之,刘皇帝只是斜了他一眼:“怎么,你比朕还了解自己的儿子?”

  注意到刘皇帝那令人从心底发寒的眼神,喦脱赶紧埋下头去:“小的多嘴了!”

  回到御帐,褪外袍,换上一身轻便的冬季常服,只来得及洗了把热水脸,太子刘旸与赵国公刘昉便来觐见了。

  这兄弟俩是一起奉命去走访的,帐内,看着两个身上还带着寒气的儿子,让他们到火炉边烤烤,刘皇帝问:“这么快就回来了?”

  此时,天色虽显晦暗,但时辰还早,仅过晡时。在刘皇帝面前,还是刘昉放得开些,说道:“丰州城太小,也太简单了,我和二哥半个时辰就逛完了……”

  “感觉如何?”刘皇帝看着刘旸。

  刘旸应道:“此地过于苦寒,百姓生计确实贫困,不过,儿察问过好几户百姓,少有怨言。儿打听了冯广的官声口碑,十分不错,可以说是交口称赞。

  他到任后,处事公正,从无偏私,做了不少利民惠民的事情。丰州为数不多的财税,多用于改善水利、道路,备荒备灾,丰州之民,多受其利,尝言,愿与丰州百姓同甘共苦。州衙简陋,曾有属吏建议修葺,被他严词拒绝,反而把那部分钱款用于兴建学校。

  冯广的俸禄,也被用来周济穷苦百姓与急难之民,而自己则清贫度日,据说,他官服下面,全是麻衣旧袍……”

  刘旸说着,就不由流露出赞叹之情,刘皇帝问:“看来,你很欣赏此人了!”

  刘旸应道:“这样的廉吏,简直是官员典范,该当褒奖,通报全国也不为过?您先前,不是也表扬他了吗?”

  刘皇帝笑了笑,幽幽道:“倘若,这些都是刻意表现,沽名钓誉,那此人,心计可就太深了……”

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

  “二哥,何故心事重重的?”出得御帐,刘昉偏头看着低头沉思的刘旸。

  闻声,刘旸抬起了头,迎着四弟诧异的目光,张了张嘴,叹息了一声:“只是偶有感触罢了!”

  “你何时也多愁善感起来了?是不忍见丰州百姓之穷苦,还是为那刺史冯广?”刘昉随意地道。

  听其言,刘旸住脚,看着刘昉,迟疑了下,方才道:“四郎,你觉得冯使君,是个好官吗?”

  “就目前所见所闻,如若属实,当然是个好官!”刘昉点了点头,而后笑道:“你果然还在纠结爹方才的话!”

  刘旸又叹了口气,想了想,还是说道:“爹尝教导我,不要奏章上治国为政,要兼听多闻,如今,我们实际考察,冯广为官,有口皆碑,这样贤臣廉吏,还要怀疑审视,我……”

  说着,刘旸脸上露出一抹疲惫的神色,双肩都下沉了些,仿佛受到了重压一般。

  对此,刘昉是真的惊讶了,他并不能感同身受,不过沉吟了下,说道:“方才你建议通令全国,褒奖冯广,是意欲把他设立成大汉廉吏的典范。我觉得,爹对此议,还是赞同认可的。

  然也正因如此,才当更加谨慎妥善,这是很有必要的。虽则我也不认为,冯广这个小小的边州刺史,有那个能力与胆子欺君,但倘若其政绩口碑有假,而朝廷明诏已下,届时爹与朝廷的颜面可就扫地了。

  而倘若冯广表里如一,又何惧这些考察审视?今后他如能坚持作风,矢志不渝,爹又岂会不提拔重用他?”

  刘昉这番话,同样让刘旸大感诧异,忍不住上下打量了他几眼,道:“四郎,你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呐,竟有如此见解!就冲这份见解,不要醉心武事,为政治民,也可有不俗成就!”

  “我志不在此,书案之苦,我已吃够了!”听其言,刘昉赶忙摆手,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道:“统兵征战,驰骋沙场,这才是我从小的志向……”

  刘旸提醒道道:“天下已然一统,你还能打一辈子仗吗?”

  “且不提辽国要费多少时间去击败消灭,大汉疆域如此之广,诸族杂居,岂能人人都倾心臣服,绝少不了心怀异状,潜图背反者。我今后,就当消灭这些顽敌逆贼,以维护我大汉社稷!”刘昉严肃道。

  见他这副认真的表情,刘旸伸手拍了拍他肩膀,同样认真地说道:“我定然支持你!”

  刘昉嘿嘿一笑:“那臣,就先谢过太子殿下了!”

  见状,刘旸也笑了。

  兄弟俩告别,各还其帐,刘昉还是昂首阔步,刘旸则再度沉浸到自己的情绪当中,刘昉终究难以体会他的感受。

  所有兄弟中,与刘皇帝接触最多的,只有他这个太子,而对刘皇帝了解最深的,也只有刘旸。也因为认知深刻,刘旸对刘皇帝的敬畏也是与日俱增的。

  而其中最令他焦虑乃至畏惧的,还是刘皇帝那颗多疑猜忌的心。很多事情,很多人,刘皇帝都是直接在他面前表露看法的。

  对冯广的评价,只是个引子,在刘旸看来,像冯广这样的官,刘皇帝都这般保留警惕。固然,刘昉适才所言,也是有道理的,然而刘皇帝心思如此之重,岂不更显得更加可怕?

  历来太子,皆不容易,刘旸这个太子,同样不易,做刘皇帝这等雄主的太子,则更加不易。刘旸也是读史的,他有的时候,也是感到幸运的,不是身为嫡长子的身份,太子的名分,而是刘皇帝在自己身上倾注的心血令他感动。

  能窥见刘皇帝一些真面目的人,世间寥寥无几,其中就包括刘旸。一直以来,刘皇帝对自己言传身教,甚至屡屡袒露心扉,重视之情可是溢于言表。但是,对刘旸而言,这份重视,有的时候也确实显得太过沉重了……

  丰州滨临黄河,城东南建有一个渡头,同样简陋,因为丰州民少,南来北往进出的人更少,显得有些冷清。

  及入冬之后,水冷风寒,则更添萧索凄凉。不过,渡头之上,只停靠着寥寥几艘小船,河上航行着的,更是一艘木筏,在湍急的河流中晃荡不已,显得那样无助。

  刘皇帝策马立于岸边平静地眺望着,观察着河中的情形,那艘木筏,在船夫的费力操纵下,历经波折,勉强靠岸,然后搬卸东西……这一幕落在刘皇帝眼中,只觉既辛苦,又危险。

  良久,刘皇帝问跟在身边的冯广:“丰州百姓渡河,如此麻烦、危险,就未曾设法改善吗?”

  “回陛下!”冯广说道:“河水两岸百姓交流并不频繁,来往的行旅客商更少,地势高峻,河水湍急,也无法架桥。寻常节气,有此船只、木筏,也足可满足通航。天暖之时,百姓携皮囊,凫水渡河,已成习俗。待到岁寒之时,河流结冰,更可直接踏冰而行……”

  “河水结冰,意味着气候严寒,这并不是好事啊!”刘皇帝幽幽叹道。

  冯广说:“臣到任的这几年,每至11月下旬,冰面便已然凝结,至12月,已然能够跑马走车,每岁皆是如此!

  在这塞北,百姓最畏惧的就是彻骨之寒了,人能忍饥受寒,牲畜却难,境内每岁冻死的牛羊马驼,不在少数……”

  “据闻,你到任之后,丰州已连续数年,没有发生过冻饿而死之事?”刘皇帝问道。

  “臣奉命牧守,为官一方,自当竭尽全力,庇护治下生民!”冯广这么说:“这也是丰州民少,便于管理,再兼军民协力,同渡难关。”

  “你觉得,丰州想要继续发展,向好发展,还需要什么?”刘皇帝面色柔和,看着冯广问:“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办到的,朝廷一定满足你!”

  对此,冯广精神略振,思索了一会儿,拱手道:“陛下,丰州最缺的,还是人口啊!”

  而对此,刘皇帝也不禁头疼,现在朝廷官方的迁户移民实边政策,已然趋于停滞,毕竟不能没缘由强求百姓外迁。再加上,丰州这种地方,迁过来,也无异于流放,没人愿意来。

  冯广提出充实人口的要求,不得不说,还真难到了刘皇帝。不过,放出去的话,总要有所兑现,略加考虑,刘皇帝道:“丰州乃北疆边防重镇,该当引起重视。这样,今后朝廷处流刑的犯人,优先流丰州。再从党项人中,迁一些部民过来,这阴山以南的大片草场,还当加以利用!”

  “谢陛下!”闻言,冯广当即道谢。

  “朝廷可以扶持施恩,但丰州毕竟僻远,百姓如欲足食足暖,还得靠你们自身呐!”刘皇帝道。

  “臣明白了!”

  “人过留名,朕希望,等你冯广离开丰州的时候,留下一个贤名、善名、芳名!”刘皇帝语气中带着勉励。

  “是!臣必不负陛下期望!”冯广表情郑重,拱手道。

  注视了他一会儿,见他脸上没有丝毫异样,刘皇帝眼中的欣赏之情更加浓了。因为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冯广还得在丰州任上待下去,还得在这苦寒之地熬下去,至于熬多久,没个准信。而冯广的反应,自然而平静……

  “听说你还建了个学校,城中未曾见着,在哪里,带朕去看看!”

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

  “整个丰州就这么一座学校?”走出名为“致和”的书院,刘皇帝忍不住回头再看了看,问冯广。

  “回陛下,丰州人寡,且百姓多厌学,专注于衣食饱暖,不愿意送子就学。臣兴此学校,也是几多劝导,并减免学费,方才有这三十多名适龄学生。”冯广解释道。

  说着,脸上还露出些许感慨:“即便如此,年满10岁后,许多百姓,便已拒绝支持求学,宁愿学生们回家帮衬农牧。臣虽怒其不争,却也不便以行政命令强求……”

  “不提这塞北,就是在中原,于寻常之家而言,10岁的孩子也能承担不少家务了吧!”听其描述,刘皇帝轻声道。

  冯广叹了口气,点头应道:“臣也明白,在丰州,对百姓而言,温饱生存才是首要之事,故而也不忍责之!”

  听刘皇帝与冯广的对话,跟在另外一旁的李业突然开口了:“臣倒觉得,黎民黔首放弃就学,不足为惜!”

  他这一开口,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刘皇帝看着他,轻笑道:“舅舅又有何高见!”

  “不敢谈高见!”李业拱手一礼,淡定地说道:“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臣想,礼仪、道德、学识这些东西,对于当地边民而言,只怕还不如一头牛、一只羊更加吸引人。

  人无求学之心,何必强求?学校既建,开门候之,若有远识而求教者,纵穷困潦倒,又岂能绝其渴求之心?若无其志,废学又何惜?”

  说着,李业还是小心地瞥了刘皇帝一眼,毕竟,在兴学致学方面,刘皇帝历来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但见他面无表情,李业心中也不免生出些嘀咕,不过,还是继续道:“另外一方面,这些平民百姓,懂得越多,就想得越多,人心就越乱,不如不教。并且,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只怕一辈子都走不出丰州,甚至走不出村堡乡镇,只要他们本分做人,遵纪守法即可,如此官民皆安……”

  李业这番话,闻之者神情各异,都对李国舅这番话感到惊讶。刘皇帝也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虽然只是对教育的一种看法,但也体现出了李业的政治思想与治政理念,这就完全是站在统治与特权阶级的角度还看事情了。

  “国舅此言,只怕有悖圣人有教无类之意!”刘皇帝还没有表示什么,赵匡胤却开口了,明显对李业的话不赞同。

  闻之,李业看了眼赵匡胤,淡淡一笑:“清谈高论罢了!这成百上千年来,又何曾实现过!”

  “朝廷推广学教,鼓励治学,既是惠民,更是为了替朝廷培养人才,以便将来选拔人才!”赵匡胤说。

  李业还是轻描淡写地应道:“如今大汉的官吏已经够多了,哪里来那么多职位满足成千上万的士子?每科取士也就百余人,让那么多读书人来争这为数寥寥的机会,希望本就渺茫。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安心种地纳税……”

  说到这儿,李业又瞟了刘皇帝一下,继续道:“陛下兴教育,养士人,却为利国之事,但也当有所针对,与那不切实际的‘有教无类’相比,还是因材施教,更能培养成材,也能节省不少花费!那些真正有志于学者,有能于学者,朝廷才该恩养扶持……”

  “国舅这番话,若是让朝中那些老夫子听到了,说不准要闹起来了!”默默地听着二者的争辩,刘皇帝终于发话了,对李业道。

  从刘皇帝的言语表情,都难体会到圣意,因而李业仍旧继续表明看法:“腐儒之见罢了!自以为能兼济天下,实则理政而政崩,治民则民乱……”

  注意到李业鄙视的语气与神态,刘皇帝终于抬手止住他:“好了!”

  “是!”一直注意着刘皇帝反应的李业,立时再拱手,不再言语。

  刘皇帝呢,也没有在此事上有进一步的讨论的。事实上,李业的见解,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契合刘皇帝想法,或者说迎合了刘皇帝观念。刘皇帝,当然是希望大汉的百姓,都是恭顺良民,如其所言,本分做人,老实缴税,除此之外,不当有其他思想与想法……

  简单地讲,一群愚民,是更加便于朝廷统治的。

  当然,刘皇帝倒也没有那么狭隘,也不会出台什么禁锢思想的政策,这些年,大汉官民之间各方面都还是很有活力的。

  站在李业的立场,他有提出这等教育理念的权力与理由,但刘皇帝,需要考虑得则更多,更全面。无论什么时候,平衡二字都贯彻于他的思想行为之中。

  阶级的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形成,刘皇帝也没自信阻止,他在世也只能压制,为天下尽量维持一个相对公平。

  但是,如按照李业的想法去施行教育制度,制定学教政策,那简直就是在加速推动阶级固化。

  “这致和书院就那一名先生?”按下心中的些许想法,刘皇帝有点刻意地转移话题,问冯广。

  冯广道:“臣与州衙属吏,政闲之时,也轮番前来授学!”

  “你这个刺史,还真是亲力亲为啊!”刘皇帝笑了笑,忽然想到了什么,直接问:“朕没记措的话,这丰州境内,可有个大儒,为何不用?”

  “嗯?”冯广略感惊异,一时没反应过来,想了想,两眼微亮,试探着说:“陛下指的,可是那徐铉?”

  “舍他其谁?”刘皇帝淡淡道。

  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冯广解释道:“陛下,徐铉获罪流边,乃是罪徒,臣岂能邀之以治官学。”

  看着冯广,刘皇帝以一种开玩笑的语气道:“流刑之人本归你们管辖,如何用,也是地方上的事。你们不会是听到那些传言,觉得此人得罪了朕,所以不敢用他吧!”

  刘皇帝这话,问得冯广心惊肉跳的,都不知道如何回应了,只得面露惶恐地躬身道:“臣惶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9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95/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