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624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南乐码头,乃是大名府乃至整个河北最大的码头了,满负荷时足以同时停靠八十艘货船。时值清秋,凉风瑟瑟,洪波涌动,坚固宽阔的栈桥笔直地延伸到运河中,大量官船、商船频繁进出,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民工力夫进行着装卸工作,热火朝天,整个一副忙碌的景象。

  平日里,码头根据官用、民用以及货运、客运划分,但值战时,只有军民两用的区别,军需用船大量压缩着南乐码头的吞吐量。

  此时,在转运使张美以及少量官员的陪同下,刘皇帝对南乐码头进行巡视。满目的热闹景象,刘皇帝并没有随便开口,也没有发问,只是默默地走着、看着、记着,这样反倒让张美等人心中压力大增。

  听在一道栈桥上,望着两侧抛锚停泊着的几艘的桨动官船,舱门大开,上百名民夫正像蚂蚁一般,朝着船上搬运着货物。

  终于,刘皇帝指着那大包小包的货物包裹,开口问道:“这些船装的是什么?军需被服?”

  早有准备的张美当即答道:“回陛下,正是前线大军所需冬服,北方天气渐凉,北伐行营也有移文,因此兵部采购被服,输往辽东,以备冬季作战!”

  “这才初秋,你们就已经在为冬季作战考虑,提前做准备了,未雨绸缪,好啊!”刘皇帝露出了点笑容。

  察言观色,注意到刘皇帝表情不那么生冷了,张美心中微微松了口气,立刻应道:“回陛下辽东战事,难料何日终结,秋季既至,冬日也不远了!

  王师辽东作战,所面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冬季的严寒,因此,不得不早作筹备。除被服之外,木炭、石炭、油脂、手套等御寒消耗物料,也在大量向辽东输送!”

  “万事虑于前,冬季作的艰苦,朕是亲自体会过的,感触尤深。辽东苦寒之地,自不能让大汉的将士,冒着雪冷风寒,与契丹人作战!”

  点着头,刘皇帝直接点了两名民夫,让他们将一捆被服抬到面前。拆开包装,随意取出其中一件,刘皇帝拿在手里捏了捏,面色平淡,说道:“这些都是棉服吧!”

  “正是!”张美答道:“这些棉服,都是由大名府内的工场制造,根据大名府汇报,如今本地工场可每日已可制作出一千套棉衣棉裤!”

  “一千套,这可数目可不大!”刘皇帝瞧向一旁的大名知府陶鄑:“偌大一个大名府,又值战时,日产千套?是缺人?还是缺钱?”

  刘皇帝的问话,令陶鄑颇感压力,有点战战兢兢地禀道:“陛下,钱款府库尚有,只是缺少熟练的手工艺人,再加上棉布、棉絮等用料不足,是以产出不足。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产出将会大增!”

  “哦?那你打算如何解决?”刘皇帝直接问。

  “这……这……”陶鄑有些支支吾吾的。

  见其窘迫,张美开口给他解了围,道:“陛下,军用棉服,主要生产至两京以及河南道,大名府这边,只占很少一部分。朝廷这些年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棉物使用,但总体产出不多,此番北伐,军用棉服,多产自河南,那边可以就近取材,并且通过海运输抵辽东!另外,几十万大军冬季被服,也非全部使用棉服,丝麻织物也仍占一大部分!”

  “看来,仍需大力推广啊!”刘皇帝叹道。

  事实上,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大汉国内对棉的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民间棉纺织技术在提升,官民对于各种棉纺织物也开始热衷,各类产品也属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但是,制约其发展的,还在于产量不足。

  点了点头,刘皇帝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没有就此事为难陶鄑,让那两名被耽误的工作的民夫继续去忙,转而问道:“在此港口参与搬卸的民夫有多少人?”

  陶鄑明显有所迟疑,在刘皇帝的注意下,颤声道:“回陛下,约有数千人!”

  “数千人……”刘皇帝脸上露出了点冷测测的笑容,看向张美:“张卿,你可知,是几千人啊?”

  张美对于陶鄑的表现,也不禁有些无语,但闻问,不敢怠慢,禀道:“码头上民力,来源复杂,转运司、大名府所辖以及商民雇佣劳力加起来,目前当有四千五百余人。”

  “这么多人?”刘皇帝眉头一挑。

  张美道:“若是平日,自然不需这般多人,不过值战时,劳力需求巨大,需要保持装卸速度,节省时间,愿意前来挣钱的百姓也多。”

  “张卿,你负责大军后勤调度,事务繁重,就不用陪着朕了,去忙吧!”闻言,刘皇帝挥了挥手,对张美道。

  “臣告退!”皇帝发话了,张美恭敬告辞。

  离开前,同大名知府陶鄑交换了一下目光,给了他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陶鄑则苦着一张脸,内心更是忐忑不已。再是迟钝,也能感受到刘皇帝对自己的不满。

  “坐!”张美离开后,刘皇帝直接坐到了栈桥边,拍了拍身边,示意陶鄑。

  “臣不敢!”若是平时,自然是荣幸之至,但现在,陶鄑万分紧张。

  “让你坐,你就坐!是嫌这栈面太脏了,污了你陶知府的袍服?”刘皇帝轻声道。

  “陛下言重了!臣不敢!”陶鄑面红耳赤,额冒冷汗,慌慌张张地陪着刘皇帝坐下,两腿微软,差点跌到水里。

  对其不堪表现,刘皇帝眉头明显地蹙了下,但嘴角仍旧带着少许的弧度,平淡问道:“陶鄑,你在大名府任上,多久了?”

  “回陛下,快三年了!”

  “三年,那可不算短了!”刘皇帝淡淡一笑:“大名府辖下,有多少官吏?多少人口?男丁多少?多少田亩?今年夏税多少?商税多少?”

  面对刘皇帝这一连串的问题,大概是太紧张了,陶鄑支吾个半天,嘴唇直颤,就是答出话来。

  见状,刘皇帝笑意更甚,沉声道:“你这是,一问几不知了?”

  不待其接话,刘皇帝悠悠道:“你父亲是大汉的老臣了,效忠朕二十多年,今年他辞世,朕颇为感伤。你操劳大名府几十万百姓的生计安康,连尽孝的时间都没有,有点不合适了!听说你为了支持北伐战事,都没有回乡服丧?朕觉得,你可以先卸下差事,到你父亲墓前祭奠一番……”

  “陛下,臣,臣有罪!”陶鄑几乎是哭丧着一张脸,很是无所适从。但见刘皇帝那已然变得冷淡的表情,却也知道,自己的仕途大概到终点了。

  陶鄑,乃是已故宣慰使陶谷的长子,陶谷今年病逝。

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

  依托着南乐码头,经河北道及朝廷批准,置有一镇,这是一座典型的商业小镇,靠着便利的交通以及日益兴旺的水运而繁荣。

  到如今,南乐镇在籍人口,便接近七千人了,这个数量,不弱于一些县治,更远远超过那些偏远下县,在大名府,也属于府内第一镇。

  由于正处战争期间,又当转运枢纽,更吸引了大量的商旅百姓前来,催生了新一轮商业繁荣,镇内客栈、旅店、茶馆、酒楼,几乎日日客满。

  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人都带有极高的热情,处在一种忙碌奔波的氛围之中,最忙的当属于维持秩序的官差以及收税的税吏了,基本每一车、每一船货物的驻港、入镇,都会带给官府不菲的财税。

  倘若仅看这座小镇的景象与风貌,那一定会产生一种错觉,大汉是这样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否则哪有这四方辐辏,财货云集的场面。

  不过,刘皇帝心里可清楚,战争催化的繁荣,是存在泡沫的,并非常态,挤掉水分,才是最真实的。并且,大汉仍旧是个农业帝国,最底层的农民的生存状态,才能反映这个国家如今最真实的状态。

  巡视完码头,了解了下军需转运的情况,刘皇帝又在镇中用了一顿饭菜,品尝了一番当地有名的芝麻烧饼与烤鸡,方才离开返回府城。

  自南乐镇通往府城,直接修筑了一条官道,在大汉属于三级“省道”,不似工部主导兴建的直道那般精细,但同样平整开阔,以砂石、黄土为主,并大量使用灰浆技术。

  銮驾行驶在这条官道上,也感觉不到多少颠簸,道上车马、行人很多,但见到这驾宽大华丽并由大量玄甲骑士护卫的马车,都远远地避开。有见多识广的人,认识那飘扬的龙旗,却忍不住感慨,不知是哪位天潢贵胄出行。

  銮驾内,刘皇帝背靠车厢侧坐着,手里拿着一份奏章,秋日宜人的光芒不时透过晃动的帘幕映照在他那张百无聊赖的脸上。

  秦国公刘煦毕恭毕敬地坐着,刘皇帝余光瞥了他一眼,放下奏章,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朕对那陶鄑有些不公平?”

  突闻此言,刘煦绷紧了身体,连忙矢口答道:“儿不敢!此人面圣,表现太过不堪,不知所措!”

  刘皇帝笑了笑,说:“你可知大名府治下有多少丁口?”

  刘煦拱手:“儿也不知确切数目,隐约记得,约有四十六万余人!”

  “可是,一个当了快三年的知府,却连个大概数目都报不出来!”刘皇帝淡淡道。

  刘煦道:“爹,儿觉得,陶鄑治大名三年,无大事,无大过,民生也算安定,虽无突出建树,也算守成有余。此番伴驾,或许是您天威所慑,表现失措!直接夺其官职,处置是否有些严厉了?”

  瞥了刘煦一眼,刘皇帝说道:“你以为,朕夺他官职,只是因为他今日的表现?”

  “莫非另有隐情?”刘煦一愣。

  刘皇帝坐起了身,在边上摆着的几堆奏章中翻了翻,抽出一本,丢给刘煦:“你看看!”

  “是!”刘煦接过,迅速翻开,埋头阅览,很快,脸色就沉了下来。

  这份奏章,来自武德司,是关于陶鄑在大名府任上的一些表现。确实,像纵容家人,为非作歹,擅权枉法,残害生灵,这些低级愚蠢的做法,陶鄑并没有触犯。

  然而,陶鄑这个知府,做得逍遥,大部分事务都交给佐官僚属,自己当个甩手掌柜,兴致来了,过问一下,兴致缺缺,就饮酒作乐。大名府内歌舞升平,就是从他这个知府开始的。

  “这就是懒政!是怠政!”刘煦脸色有些不好看,拿着奏章的手,有些无处安放,亏他还在替陶鄑说话。

  “要说此人愚蠢,我看他一点都不蠢!做人低调,治事也低调,关键是,前两年对他的考核,结果都为中,如你所言,既无过错,也不耀功……”刘皇帝道。

  刘煦拧着眉头,道:“您的意思,吏部的考察,也有人徇私包庇?”

  刘皇帝没有接这话,又道:“他府上一共三十七口人,每日却需要消耗十只鸡、二十条鱼、两只羊、一车蔬菜……呵呵,靠他那点俸禄,即便有些家产,如何能够维持这巨大的花销?”

  听刘皇帝这番话,刘煦不由得苦笑,叹了口气,而后叩请道:“是儿目光昏昧,认识短浅,只知浮面,不明其背后鄙陋!”

  刘皇帝扬了扬手,活动了下肩膀,然后又躺下了,悠悠道:“当初,陶谷拉下他这张老脸,为儿子活动得大名知府的位置,他可曾想到,自己儿子就是这样回报他的期望。

  你们以为,他不弃职扶棺还乡,是因为北伐事务繁忙,脱不开身,故而含泪留任?据我所知,此人是舍不得大名知府这个官帽子。何以如此战战兢兢,不知所措,那是因为做贼心虚。若非朕此番出巡,或许还能让此人这般肆意逍遥……”

  “此等不忠不孝之人,沽名钓誉之徒,罢其官,都是便宜他,更应夺其爵!”刘煦有点激动地表示道。

  陶鄑承袭其父新平侯爵,如今是二等侯。

  “还应该彻查!”小心地看了刘皇帝一眼,刘煦又冷声建议道。

  “此人此事,容后再说,自有人去处置,陶谷也不只他一个儿子!”刘皇帝淡淡道。事实上,没有直接对陶鄑采取严厉措施,只是暂且将他发还故乡,已经是刘皇帝顾念一些情分,毕竟陶谷才死不久。另外,再转移爵位,又可以削降爵位等级,为朝廷每年节约一些俸钱与禄米。

  由于厚待贵族,再加上国家公侯甚多,哪怕在特权上有所限制,但久而久之的,刘皇帝开始觉得,每年给公卿发放的钱粮多了,带给国家财政不小的负担……

  因此,这些年,对于贵族功臣们,但有枉法犯罪,被刘皇帝抓住痛脚,就是从严从厉的处置,轻则削职降爵,重则夺爵处死,可是让不少人都心惊胆战,也下意识地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陶鄑犯事的情节,并不能算严重,但入了刘皇帝的眼,并被找到了理由,那处置起来,自然也就简单了。

  “大名府乃河北首府,还是需要一位才情卓越、处世练达的干吏来治理!”刘皇帝嘀咕了一句,而后道:“你草拟一份制书吧!调濮州知州吕端,上任大名府!”

  “是!”

  “我睡会儿!”伸了个懒腰,刘皇帝呵欠道,然后缩下身子,靠在一张御枕上,眯上了眼睛。

  见状,刘煦主动告退,不过,离开前,将那份武德司的奏报放回原位,又给刘皇帝取过一件毯子盖上,这才轻手轻脚地退出銮驾。

  这贴心的儿子啊!

  刘皇帝则似无所觉,很快,细微的呼噜声便响起了。銮驾内部,与刘皇帝作伴的,也只剩下那几堆显得神秘的奏章了。

  这些东西,都是武德司与都察院密奏的,都是此番巡视目的道府州县官员的一些为政表现,以及各地的一些风俗民情。

  可以说,还未至,对于各地的情况,刘皇帝这心里就已然大概有个印象了。

  论及对内外官员的情况,刘皇帝是一直有小本本记录着的,那陶鄑比较倒霉,上的是黑本,吕端上的则是红本。

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

  大名府城名为元城,历史底蕴相较于那些历史名城不那么深厚,但在近近百年,却是实实在在地快速崛起,人口、土地、交通、物产,都堪称丰茂。

  二十多年前,由于契丹南侵以及杜重威之乱,元城遭受严重的兵燹破坏,沉寂了好几年的时间,方才逐渐取得恢复,人口稳定增长,田亩开发成熟,物产保持充盈。

  但是,二十多年的稳定发展之后,回首再看元城,早已恢复元气,并取得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繁荣的成绩。

  仅元城内外,常驻及流动人口加起来,常年保持在三十万人左右。而元城,属于大汉屈指可数的,由朝廷制令,经过扩建重修的城池,属于大汉内外瞩目的“新城”之一。

  外城周长42里,比起北面的幽州城都要大不少,城中格局,也依照东京样式,带着慕容皇叔的强烈风格。当初兴建之时,慕容彦超甚至建议在内城也修建一座离宫,以方便刘皇帝巡幸,结果自然是被刘皇帝拒绝了,但这并不妨碍新元城的宏伟壮丽。

  内城,官署区,河北道、大名府以及诸中枢部司下属诸衙都集中在此,其中也包括武德司。不过,似乎是秉持他们的头头武德使李崇矩低调的风格,河北武德司衙署,只设立在角落里,毫不张扬,更不起眼。但是,没有人会小看这耳目众多的特务机构。

  到如今,大汉明面上的特殊组织机构,有三司,皇城司、武德司以及军情司,其中军情司的专业属性较强,并且背靠枢密院这棵大树。而武德司在李崇矩的带领下,也慢慢地洗刷掉了早期的一些污名,逐渐为人所习惯、接受。

  这其中既有李崇矩的规范、约束,也在于其他人没有办法,刘皇帝在权力的配置上有些逆鳞是不容碰的,其中就包括武德司。当年范质、李涛、窦仪等宰臣都就武德司的地位与职权同刘皇帝争辩过,结果都被无情拒绝兼打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6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4/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