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家再醮记_分节阅读_第115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3 KB   上传时间:2015-03-17 13:15:43

  听得此话,李治、晋阳公主一时间无言以对。任何一个十来岁的小娘子,恐怕都不会如此大大方方地说什么“出嫁之后”罢!她离订下婚事尚早着呢,便已经想得如此之远了?

  “贵主有意主持义诊施药之事?”王玫笑问。青光观的义诊施药虽说每月都有,但毕竟女冠们人手有限,受益的民众也有限。且青光观并不欲出名,一向低调行事,也只有附近的里坊才知道义诊施药之事。更多的长安城寻常百姓,寻医问药仍然十分艰难。尤其妇人们患了妇科病症,不单难以启齿,更难寻得女医诊治,往往很容易便耽误了。她有心想开更多的义诊,钱财尚是小事,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女医,更没有合作者。毕竟,以她或观主的名义来做此事,有各种各样的不便之处。而若换了圣人与长孙皇后的嫡幼女衡山公主,便可毫无顾虑了。

  衡山公主用力地点点头,略作思索之后,才道:“我曾以为女医的医术必定不如那些太医——宫中的女医便只能做些熬药、推拿之类的事,连针灸都得太医说准了穴位她们才敢动手。但青光观观主却是我见过的医术最高明的医者。那些佛医中,也有很不错的比丘尼。都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不让咱们这些娘子们随意就医,还不许咱们看女医不成?”

  晋阳公主也接着道:“幼娘所言,我深有感触。我久病多时,却因身为女子,太医不敢亲自与我针灸,只能传授宫中女医针灸之法,也总有不满意之处。直到观主入宫之后,亲自为我针灸、推拿,我才觉得妥帖。当初阿娘的病情日渐严重,诸太医束手无策,何尝没有这种缘故在里头呢?女医之事,确实事关重大。”

  “两位贵主既有意,便是天下娘子们的幸事了。”王玫叹道,“说实话,跟随观主这么些时日,我也有些零碎的想法。不过,这些零零碎碎,如今却不太好说。待回去问询叔母和阿家之后,改日再向两位贵主讨教罢。”

  “我和兕子姊姊亦须得再想一想,也得问一问阿娘和观主。”衡山公主回道。

  晋阳公主也道:“此事,光凭我们姊妹二人也是做不成的。长乐姊姊、城阳姊姊定不能缺了,真定姑母、丹阳姑母、衡阳姑母若是有兴致,更该教一教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三人说得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不曾停歇。

  崔渊与李治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有些无奈地走开了。两人望着眼前的人群,又说起了摹本之事。

  “府试结束了,子竟应该也有空闲了罢?那雕版究竟刻得如何了?改日可否带我去瞧一瞧?我前两天忍不住与阿爷提过了——”李治顿了顿,苦笑道,“正巧让四阿兄也听见了,他不信这雕版印刷能比得过亲手临摹。”李泰不仅不信,还打趣说莫为了图省事便走捷径,让原本满怀好奇的圣人又多了几分疑虑。很显然,他已经跃跃欲试,很有些抢功的意思了。如此不顾嫡亲弟弟的颜面,吃相比太子还难看——当然,这些话他只能闷在心里,却是不能说出口的。

  崔渊望着他,从他的神色变幻中仿佛察觉到了什么,笑道:“若是雕版比不过亲手临摹,自然便不可行。如今因印出来仍稍欠些火候,我正在让工匠继续改。不过,些许细微之处,还须得我亲自动手才行。毕竟,临摹的意境,他们再如何领悟,短短时日之内也难有所得。若是大王有兴趣,待会儿我们便去夹缬工坊走一遭?”

  “也好。”李治颔首,“兕子、幼娘大概也从未见过夹缬的雕版,问一问她们是否有兴趣罢。”

  “若是两位贵主没有兴趣,不妨去东市走一走。”崔渊笑道,“内子的茶铺,过两日便要开业了。如今已经收拾出来了,连我都不曾见过呢。”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夺得解头

  大唐辽阔的疆域之内,各州的府试都在中秋前后陆陆续续地结束了。在等待府试放榜的日子里,许多士子都心急如焚。虽然他们仍旧照常参加文会、投递文卷,但所谈的话题却始终离不开府试。他们或高谈阔论,为府试时的时务策试题而争执;或胸有成竹,混迹于烟花之地提前庆祝自己成为举子。内心深处,不少人恨不得放榜之日赶紧到来,而后他们得以取中、傲视众人;亦有不少人恨不得放榜之日来得越迟越好,以免自己落了榜,反倒贻笑大方。

  通常而言,进士科府试之后,文风盛的中原繁华之州能解送十几名举子,文风弱的边境贫弱之州只能解送区区几人。而雍州、同州、华州因或辖长安或毗邻长安的缘故,占尽大唐七分才气,解送的举子通常达二十人左右。自大唐开科举以来,约有七成进士来自于这三州。而状头更是从来都只花落此三州,从未有过例外。尤其雍州下辖长安,才华横溢者无数,府试解头五成都是省试状头。

  因而,崔渊当初放出豪言“八月府试我必为解头,明年省试我必为状头”,虽有许多人深感不忿,觉得他太狂傲,但众人也都很清楚——若崔渊这次当真成了解头,明年省试八成就会被点为状头了。

  雍州参加府试的文士们无不翘首以盼,到底那崔渊崔子竟能不能被点为解头。他们甚至比崔渊或崔家人还更关注此事,坊间、文会中处处都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诸如从雍州府衙功曹之妻的七大姑八大姨那里打听来的,从功曹家下仆的远方表叔表姨那里打听来的,从雍州刺史家喝醉酒的管事那里打听来的,等等。有信誓旦旦解头定不是那崔子竟的,也有认定崔家给雍州功曹施加了压力顶替了什么人的。然而,这些流言蜚语也只能私下传递,稍微抹黑崔渊的名望而已。且若教那些较真的崔渊脑残粉听着了,必是要揪着议论流言之人的袍子,连连质问的。

  倒是崔渊,仿佛丝毫不在意这些,临近放榜这几日,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夹缬工坊里。雕版说起来容易,但雕出那些摹本的神韵十分不容易。他所提到的细节,那些工匠有时候根本无法理解与领会。因而,他只能自己动手,倒也觉出了几分趣味。由他琢磨细节所做出的雕版,自然也越来越有韵味,连李治看了印刷出的摹本也觉得再满意不过。只是,因这块雕版做的是他自己的《兰亭序》摹本,又须得给圣人过目,他的要求也更高了几分,仍在不断地细细打磨。

  没过两天,便到了雍州府衙张贴府试入第榜文的日子。

  一早,崔渊便像是往日一般,径直去了自家的夹缬工坊。他刚走,真定长公主的卤簿便浩浩荡荡地过来了。郑夫人、小郑氏、清平郡主、王玫均在内门前相迎,真定长公主下了厌翟车后,便笑意盈盈地环视周围,嗔道:“今日便是府试张榜的日子,阿嫂怎地还没准备起来?我还以为必会热热闹闹的呢。”

  郑夫人笑道:“还没得到报喜的消息呢,哪里能那般张扬。若是四郎一时不慎未能入第,怕是不好收场呢!”虽口中如此说,但她的喜意也仿佛能从心底溢出来一般,一贯显得雍容持重的脸上也多了些遮掩不住的愉悦。其实她早便开始盘算着此事了,只恨不得要连续开几日宴饮,大张旗鼓地庆祝一番才好。然而,崔敦却不知是和儿子斗气还是别有想法,让她在此事上稳重些,别做得太过分以免招来什么奇怪的言语。她心里固然为幼子抱不平,却也知道如今看似太平实则并不太平,也只能低调一些了。

  真定长公主挑起眉,凤眼微眯,傲然道:“旁人不知道子竟,咱们还不相信他么?他既然能当众说出那等话,解头自然便只能是他的。阿嫂听我的,赶紧准备起来。我已经给丹阳、衡阳都下了帖子,她们不多时便会过来了。”

  郑夫人抿嘴笑了起来:“有贵主这句话,阿郎便说不得什么了。”

  真定长公主笑道:“原来是阿兄的念头。阿嫂尽管放心,待好消息传过来,保证他什么都忘了。何况还有驸马在呢,以他的性子,也只有比咱们俩更急切的。”

  小郑氏、清平郡主也接话道:“阿翁也是太谨慎了些,四郎哪里会落榜?便是全雍州的举子都落榜了,也轮不上四郎呢!九娘说是也不是?”

  王玫不好如何回答,便只能颔首称是,脸上绽出的笑容却宛如春花般灿烂。令小郑氏、清平郡主都不由得有些闪了眼。两人看着这位常被真定长公主称作“有福运”的妯娌,心中也不得不暗暗承认——她的运气确实格外好。崔渊娶她之前,对入仕丝毫不感兴趣,成日只专注于书画。然而,为了娶她却松了口,如今更是在贡举之中崭露头角。这样的好运道,连她们也只有羡慕的。

  郑夫人便笑着嘱咐小郑氏:“都交给你了。若有不凑手的时候,便让郡主、九娘、蕙娘去帮一帮你。”

  真定长公主却将王玫拉到身旁,笑道:“阿郑这般伶俐,必能将宴饮安排得妥妥当当。若有什么,有郡主搭一搭手也就足够了。九娘、蕙娘都跟在我们身边,好好乐一乐就是了。”说着,她睇了王玫一眼:“说起来,咱们这般忙忙碌碌,子竟却在何处?”

  郑夫人闻言,也望向王玫:“今日子竟也出门了?”她从不约束儿孙们的行动,尤其崔渊更是自在惯了,便是出门也从来不带什么随从,更是不知他到底往何处去了。

  王玫无奈地笑道:“阿家、叔母,他最近都忙着摹本之事,恐怕连府试放榜的日子都记不得了。今天一早,他用过朝食便去了夹缬工坊,还特地说如今正是紧要的时候,别让人随意去那头打搅他。”

  郑夫人笑骂道:“这分明便是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他若是不在,那些文士投帖子来见他,又该让谁去招待?”

  “只能让十二郎出面了。”王玫回道。今日并非休沐之日,崔家的郎君们不是忙于公务就是去进学了,也只能托崔沛招待一二了。崔渊既然叮嘱了不必打扰,那便肯定是不愿在此时理会这些事的。不过,若真是有心与他相交的文士,想必也不会在意这些细节。

  真定长公主便接道:“也罢,他觉得解头不值得一提,咱们可不能不放在心上。说起来,这可是咱们博陵崔氏头一位解头呢!大房的伯染(崔渲)、安平房的澄澜(崔泌)都是国子学出身,直接去参加省试。且两人也都未得过状头。”她越说越是兴致勃勃:“待会儿来的人必不会少。如今秋高气爽,也不必在楼阁里行饮宴,直接拿行障围起来,幕天席地地炙些野味来吃罢。”

  见她生了兴致,王玫便连连颔首赞同:“前几个月四郎做了樱桃酒,如今正好到了启封的时候。阿家、叔母可想尝一尝?”虽说得了解头的准信还不曾传回来,但她与真定长公主一样相信崔渊的才华。便是人工阅卷有喜好之分,此次府试的结果如此得众人关注,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万一发生。

  崔家正欢声笑语地筹备庆祝饮宴,夹缬工坊内的崔渊正平心静气缓缓打磨雕版的细节,雍州府衙前的兵士们则刚刚将进士科入第榜文贴上去。如潮水般涌到榜文前的士子们,立即大声地念起了解头的名字:“博陵崔氏,崔渊崔子竟!”

  “果然是崔子竟!!”

  “嘿,我就说么,除了崔子竟还有旁人么?”

  “书画诗赋三绝!时务策想必又是一绝了!”

  人群之外,脸色苍白的张五郎晃了晃,险些栽倒在地。刚考完府试不过十日,他便消瘦得厉害,浑身骨瘦嶙峋,仿佛卧病多时一般。他身边的几个友人立即将他扶住,连声唤着他的名字:“张五!张五!可别中了他的计!瞧你,才不过多少天,就将自己折腾成这样了!他也不过是个府试解头而已!你也不想想,咱们大唐每年有多少个解头?”

  “说得不错!!他不是还夸口说会夺得明年的状头?我便不信,这天底下便没有强过他的有才之士了!”

  “必定是他们崔家使了什么手段!他两日都交得那么早,怎么可能不出什么差错?!”

  也不知是谁,听了这些抱怨的话之后,便嚷嚷起来:“有人说崔子竟的解头名不符实!里头必有什么猫腻呢!”“呔!什么名不符实?!说这话的自己可入第了?!连举子都不是,也好意思说出这种话!!”“崔家势大,说不得便使了什么手段呢!那崔子竟以前只听说书画双绝,前一阵才又说诗赋不错,府试考的却不是什么书画诗赋!!”

  得到好消息便赶紧驱车回胜业坊崔府报信的崔家下仆自然不知这突然汹涌而起的风波。而掀起风波的张五郎已经愤而与那友人断交,径自家去养病了。那人犹自愤愤不平,连着他一同斥责了几句,便被人拉去吃酒了。他们也并不知道,经有心人推波助澜,雍州府衙前聚集了一群文士,都纷纷议论此次府试不公。

  因距离太近,雍州府衙前发生的事,很快便又传到了皇城、宫城里头。不多时,长安城内那些高门世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忧心忡忡的,有幸灾乐祸的,有满不在乎的,亦有得偿所愿的。而雍州府衙里的雍州刺史、功曹听得下官汇报此事之后,皆哂然一笑。

  功曹禁不住叹道:“这群人究竟是如何想的?崔子竟可是深得圣眷之人,何须崔家使什么手段?崔家又敢使出什么手段?”

  雍州刺史道:“也不过是有人生出嫉恨之心,胡乱嚷嚷几句罢了,却让人煽风点火利用起来,造成了如今的风波。这等小人心性,官场上也留他们不得。便是御史风闻奏事,也须得有‘风’可‘闻’呢,哪有自造‘风闻’的道理?将那些个只会瞎嚷嚷的人好生拘几天,给他们都记上一笔。”

  “那崔子竟确实是个有大才的。躲在后头那煽风点火之人的心思委实恶毒得很——便是流言蜚语,也将他好好的名声给毁了。寻常人又哪里知道其中利害,可别因此事坏了他的前程才好。”功曹是个惜才之人,又接道。

  雍州刺史笑了笑:“这种事还不好办?你且将崔子竟的两张卷子都抄几遍。府衙外张贴一份,让这些士子看看自己可能做得出如此漂亮的策论;我具折子给圣人递一份,合该禀报圣人,便是看中的人才也有人出手摧折;再给房相、魏相一份,他们都是惜才之人,往后必不会让他埋没的。”

  那功曹道:“使君(刺史别称)为何不给崔尚书一份?也好教他知道,使君出了大力。”

  雍州刺史看了他一眼,抚了抚颌下长须,自若地笑了起来:“崔家都是聪明人,示好也不必露出多少痕迹。我将崔子竟的卷子呈给圣人,又张贴到府衙外,他自然便知道我做了什么事。”

  功曹不禁流露出佩服之意,起身行礼道:“下官立刻便去抄写。”

  于是,聚集在雍州府衙外的文士们并未等来功曹的解释,反倒等来了两张墨迹簇新的文卷。功曹亲自将文卷贴在榜文旁边,冷笑道:“这便是崔子竟读史、时务策的卷子。使君说了,尔等若是自负能做出更好的卷子,他便再出几题给你们试试。若是做不出来,便坦然承认不如崔子竟就是了。以这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坏崔子竟的名声和府试的威望,简直是大唐文人之耻!”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未平

  “四郎君得了解头!咱们家四郎君得了解头!”

  当崔渊得中解头的消息传到崔府,全府上下立即一片欢腾。前来庆贺的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都已经到了,闻讯自是与喜悦不已的真定长公主有说有笑。郑夫人又使人去国子学将崔笃、崔敏、崔慎唤回家,毕竟此时只有旁支的崔沛待客确实有些说不过去。附近住着的几家夫人也都匆匆赶了过来道贺,王玫牵着崔简给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贵妇们见礼,险些脸都要笑僵了。

  满面笑意的李治也在此时踏入了崔家的夹缬工坊,望着正专心致志打磨雕版的崔渊,一时之间竟觉得不好打搅他。看了许久,他仿佛也出了神,不知想起了何事,便开始魂游天外,神情也一变再变。直到崔渊终于将雕版打磨完,令工匠们再去试着印刷一次,才发现他就在旁边:“大王什么时候来的?”

  “已经来了一阵。本想与你传个好消息,见你正忙着,便索性不打扰你了。”李治笑道,“恐怕谁也料不到,雍州新出的解头,竟然丝毫不关心府试的结果,一直待在这夹缬工坊中罢。”

  “府试的结果不会出任何意外,我又何必关心?”崔渊抬了抬眉,“且,这摹本之事,可比府试重要多了。不仅我尽力而为,大王也日日奔波劳累,来往于这等腌臜之地。都做到了如此地步,自是应当让圣人觉得满意,方能慰藉连日的辛劳。”

  “你说得是。”李治有些兴奋起来。他难得如此高兴,一贯有些苍白的脸上也涌起了红晕:“上一回印刷出的摹本,我便觉得很是不错了。这一回,想必定不会比你亲手临摹的差多少。阿爷见了,也只有欢喜的。想来,四阿兄也不会再取笑我们了。”

  崔渊勾起嘴角,颔首道:“大王随我来,去看一看这摹本如何印刷罢。”

  “好!”

  沉浸在喜悦当中的人们,自是不知一场风波正在雍州府衙前形成,且迅速地传遍了长安城。一位格外耳聪目明的御史已经“风闻奏事”,将这场风波奏给了圣人。因是风闻,也颇有几分语焉不详,通篇折子都只点出了一个名字“崔渊崔子竟”。其余那些闹事的文士,连提也不曾提起。这张折子刚呈上去没多久,雍州刺史的折子夹带着崔渊的卷子也送了过来。

  由于雍州府衙前之事闹得很急,亦颇有几分声势,皇城中也听闻了不少流言。崔敦、崔敛兄弟俩均颇觉惊愕,也不知府试之事为何竟然能闹到如此地步。崔敛立即去兵部衙门里找崔敦,两人大眼瞪小眼,还没等商量出什么对策,便有宦官来传他们去见圣人。

  当他们赶到两仪殿时,圣人正似笑非笑地将那监察御史的折子扔到房玄龄与长孙无忌面前,而后淡定地打开雍州刺史杜淮的折子,慢条斯理地看着崔渊的两张卷子,抱怨道:“杜淮也是个不晓事的,就应该将子竟的原卷给朕看,还抄一份作甚?旁人抄的笔迹,哪有子竟那手字漂亮?”

  房玄龄看过了卷子,忍不住嘴角一勾:“臣恭贺陛下又得一美质良材。”

  长孙无忌则顺着圣人的话道:“陛下不如传口谕,让杜淮将原卷送来?崔子竟的楷书倒是难得一见,或许亦可品评一二。”

  圣人哼了一声:“这般美质良材,险些就被区区小人的嫉妒之言坏了名声。许是朕孤陋寡闻了,这般小人之语居然也能在雍州府衙前煽动起如此大的风波。咱们大唐文人的风气,居然已经败坏至此?”

  崔敛不待崔敦再使什么眼色,便持着笏板行礼道:“陛下圣明。自府试以来,子竟屡遭人污蔑,种种流言蜚语传得到处都是。却不曾想,如今还闹到了诬陷贡举之试的地步。此事决不能轻轻放过,不正我大唐文士之风,不复我大唐贡举之威,科举取士难不成就取那些捕风捉影、心性狭小之辈?!”

  圣人看了他一眼,又望向崔敦,叹道:“子竟是个好孩子,朕必不会让他受委屈。此事确实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且将上折子的监察御史传过来。朕倒想问一问,他风闻奏事,到底是从何处风闻的?怎么谁都没有他这般‘耳目灵敏’?若是子竟有什么差池,他能否再送一位才华品性皆胜过子竟的解头给朕?!”

  崔敦一时无言,只能躬身行礼。

  崔府之中,正在庆贺的真定长公主、郑夫人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脸色便微微一变。一时间,那些前来祝贺的贵妇神情皆有些细微的变化,都纷纷出声安慰她们。那位传来消息的贵妇抬袖遮住了微微勾起的嘴角,也亦真亦假地宽慰道:“此事虽说闹得这般大,但想必定有内情。崔家四郎君的才名,咱们谁不曾听说过呢?府试的解头不给他,又能给谁?”口口声声像是宽慰,说的却是诛心之言了。

  郑夫人冷冰冰地瞥向她:“王夫人却是说错了,我家四郎可不是因才名方得了这解头,而是实打实的才华出众。”小郑氏、清平郡主的目光微黯,王玫更是暗自咬紧了牙:她真有些担心崔渊会受到这场风波的牵累。此事虽与他毫无干系,但都已经传开了,便是事后澄清,对他的声望文名也多少会有些打击。

  真定长公主抬起眸,冷对身边的侍婢道:“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送客!若再将这样的恶客放进来,坏了咱们家的好事,你们便都滚去庄子上罢!崔府、公主府也不必养这等没有眼色的奴婢!”

  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也出声支持:“也不知是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赶紧轰出去便是了!何必给这没脸没皮的留什么面子!”“按我说,很应该定她一个冒犯宗亲之罪,送到大理寺去!”

  崔家的仆婢们立即行动起来,将那个贵妇推推搡搡地赶出去。那女子柳眉倒竖,还待再嘲讽几句,真定长公主却扫了她一眼,冷冷道:“你回去告诉姑母!我当初去京郊避暑,绝不是惧了她!我一心为九郎、仲翔着想,请宫中阿嫂定下婚事,可不是只为了与她作对!她好好的慈和长辈不愿意当,偏要与晚辈过不去,我还真不想给她留什么面子了!从今往后,博陵崔氏也不会再给你们祁县王氏什么脸面!”

  那贵妇一怔,笑道:“贵主原来却是连实话也听不得了。我奉了老祖宗之命来提醒几句,竟然也成了错?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贵主为不孝姑母找的借口而已。至于博陵崔氏与祁县王氏的交情,贵主并非宗子宗妇,恐怕也做不得主罢。”

  郑夫人道:“贵主的意思,便是我的意思。送客!”

  这一回送客,却是将那些庆贺的贵妇都有礼有节地送了出去。因宴饮突然中断,小郑氏还命人备了些礼物给她们压惊。目睹了方才那场针锋相对的贵妇们各怀心思家去了,真定长公主与同安大长公主彻底交恶的消息也立即传了出去。

  待客人都走了,真定长公主的怒火仍然未能平息下来:“丹阳,衡阳,将你们养的侍卫、部曲都借与我!我非得好好查一查,姑母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她平日一向慵懒高贵,很少流露出这般明显的暴怒情绪。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均吓了一跳,自是立刻便答应了。“若说是我得罪了她,冲着我来也就是了,何必迁怒于晚辈们?子竟好端端的若是被她坏了前程,祁县王氏那些废物也都别想要什么前程!”

  郑夫人有些担忧地上前扶住她,拍了拍她的手:“贵主不必动怒。若有人使了手段,必定来不及抹去所有痕迹,只管查下去便是了。或许,也不一定是同安大长公主。”

  “我还不知道姑母的脾性么?”真定长公主冷笑,“她哪里像是会体谅别人的?连亲孙子都能磋磨了,又何况是旁人家的孩子?”

  王玫垂下首,蹙起眉。真定长公主怀疑同安大长公主,确实也没有错。晋王李治的婚事早已经由圣人下旨,定了京兆杜氏那位小娘子为晋王妃。同时又从弘农杨氏里选了个旁支嫡女,与应国公府武氏二娘一起作为孺子,配给晋王。圣旨传出之后,听说同安大长公主当天就气得厥过去了。没几日,长孙皇后又给王方翼说了卢家的亲事。虽说同安大长公主是祖母,多少能干预孙子的婚事,但当媒人的是长孙皇后,王方翼之母李氏亦依然尚在,她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在这两件事上连连吃了亏,同安大长公主知道都是真定长公主牵的线,自然将她恨到了骨子里,寻机会回击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这般阴毒而又巧妙的手段,并非同安大长公主所为。以她的直觉来看,此事必定和崔泌脱不开干系。此人可真是阴险之极,一边面不改色地参与摹本之事沾崔渊的光,一边煽风点火下手抹黑他。仿佛越是得了崔渊的提携,心里便越是受不得——伪君子的极致莫过于此了,只要想着便恶心得很。只是,他做事向来小心,想来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此事若急急匆匆地解决,恐怕也不过是抓住几个真小人而已,动不得他分毫。

  说不定,他确实利用了同安大长公主?想借此转移崔家的视线?

  分明自家的仇敌并不多,但这件事若不能查个一清二楚,光靠推测确实是剪不断、理还乱。

  想到此,王玫轻声道:“此事闹得这般大,说不得阿翁和叔父也听闻了消息。阿家、叔母不必担心,使人去皇城问一问情况,等着阿翁和叔父的回应便是了。另外,事关重大,也须得将四郎唤回来才好。”至少,必须尽快让崔渊得知这个消息,不能让他应对得过于被动。府试之初流言蜚语乱传的时候,她便曾经询问过是否有人在其中捣鬼的问题。那时候,崔渊只微微一笑——她相信,他早便已经有想法了。

  此时,正在夹缬工坊里查看摹本的崔渊确实接到了消息。他回首看了看正惊叹地欣赏着新印刷出的《兰亭序》摹本的李治,笑对报信的张二道:“我原想着自己将卷子印出来,再接下任何不忿之人的挑战。却想不到,使君和功曹居然都会为我出头。这倒是一个更好的开局,京兆杜氏的情,真是不得不承下了。”雍州刺史杜淮,是京兆杜氏出身,据说与未来的晋王妃是并未出五服的族祖孙。

  “眼下府衙前已经散去不少人了。”张二道,“四郎君先前让某等准备书案、笔墨纸砚,可还用得上?”

  “自然用得上。这便过去罢。”崔渊笑了起来,悠然道,“既然有小人中伤我‘空有盛名’,嫉妒我狂士之性,何不更狂一些,名气更盛一些?”

  “出了什么事?”李治这才注意到他们正在私语,问道。

  “些许小事罢了。”崔渊回首微笑,“这印刷出的摹本,须得再装帧一番。恐怕明日才能献给圣人。若是大王没有旁的事,可愿意与我走一遭,去见一见某些不值得相交的文士?”

  李治惊讶道:“子竟向来不愿在这种人身上浪费时间,为何如今却要去见他们?”

  “不得不见。”崔渊答道,遂将方才雍州府衙前的风波一一道来。他说得简略之极,李治却忍不住想得更多,沉吟半晌,方道:“子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总觉得,此事或许与摹本有些干系。”

  “不论有什么干系,我只管将分派给自己的事都做好便是了。”崔渊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1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5/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世家再醮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