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九零胡同养娃记_分节阅读_第349节
小说作者:溜溜猪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1-11-27 22:24:06

  敢情他老人家就是个看场子的?

  范晓娟也发愁啊,人不患寡患不均,能跟一起进退的姐妹们分享,可外面来的是怎么回事。

  好比家里面一群孩子,都吃的不错,但突然妈妈从外面领回来了一群孩子,这不是就有人闹意见了吗?

  范晓娟想了很久,突然想到前世韩鹏飞跟她说过的话:“我们一个公司的,发个奖金都有厚此薄彼呢,像我这么优秀的,我们做的产品好,发的奖金就多,你瞧瞧薛思楠那货,他不行,他虽然跟我一个公司,可他奖金才我一半,他养不活咱星星。”

  这事儿倒是让国企出来的范晓娟觉得稀奇,一个单位的发奖金还能厚此薄彼,还没人有意见?

  后来韩鹏飞给她解释了,才知道,每个人负责的产品线不一样。

  你产品线不挣钱,发的少了你还好意思瞎咧咧?

  “分产品线,产品线根据经营情况跟利润情况发奖金,新招来的让她们去做杨阳的产品,咱们的核心员工还是老员工。”把好的产线当然是要留给老员工了。

  这也不能怪范晓娟厚此薄彼了,老员工是跟着华英一路干过来的,一路风风雨雨,可不能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让老员工寒了心:“基本工资咱们还是一视同仁,福利待遇和其他的都不要有任何的区别。”

  一方面公平,可另一方面又不公平。

  这才是高明。

  区别就在奖金包。

  国企喜欢拉平均数吃大锅饭,她不干这事儿。

  华英厂的奖金跟工资的比例就很玄乎,但看工资,是跟其他国有企业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奖金,有时候奖金发的多,能盖过全年的工资了去。

  这样一来,老员工也放了心。

  谁不知道最赚钱的产品线,还是原来的老产品线,新的产品线卖校服,一件衣服净利润只有五块六块的,怎么能跟卖沙发的比。

  老员工一下子就没话讲了。

  就连平常拽的跟二五八万的杨阳,也不得不对范晓娟竖起大拇指:“你这主意真好。”

  新员工也没有意见,进来的时候有面试,那种不行的混日子的也进不来。

  华英厂不扣工资,还有加班费,不但有加班费,还有奖金!

  就算是产品线现在的收益不如老员工,但是人人都憋足了一股子劲儿,老员工干的量少,新员工就要干出加倍的,争取年底的时候发奖金,也要跟老员工比着来。

  老员工也不服气啊,谁说就你们能干了,我们也能干。

  原本只有一条产品线,大家和乐融融,现在有两条产品线了,干啥都要比着来,谁也不服气谁。

  按说公司的气氛应该没以前好吧。

  但是两个月下来,也只见到两边的人喊口号,比着来,其他更过分的也没见了。

  不单杨阳服她,其他人也服。

  就连杨阳都跑来问:“范晓娟,我原本以为你是要她们打起来呢。”

  范晓娟也是看过很多宫斗剧朝堂剧的,格局上比杨阳就大了那么一个信号格。

  “那你就不懂了,什么叫制衡,如果只有一条产品线,咱们这群老员工飘的都不知道去哪了,你看看现在不是挺好?”底下的人抱团,是好事,也未必全部都是好事,要是哪天没人制得住她们了,就麻烦大了。

  现在好啊,都争着表现,偷懒耍滑的人也少了,干活的人就多了,工作效率肉眼可见的提升。

  范晓娟现在提议要去沪市开专卖店,而且是购买店铺,管理层都是一片哗然:“咱们真的要去沪市开专卖店了。”

  “那可就太神气了,原来跟我一起参加工作那几个,现在都可羡慕我了。”

  原本大家都差,也就没看出太大的差别,现在不一样了,人家华英厂山鸡变凤凰,来一个华丽的大变身,周围的人连眼神都不对了。

  羡慕的是有,大部分人都是怀着恶意的揣测。

  华英能风光几年?

  谁没风光过啊,当初食品供应公司,多好的肥差,政策宽松了下来,那种企业就没什么可令人羡慕的了,这都五年没涨过工资。

  国企不开除人,那其实就是要逼着你自己走。

  谁还没个想风光的时候了呢,华英现在要在沪市开专卖店,就是告诉圈子里面那些整天盼着华英垮台,好多点闲时话题的人。

  ——华英没倒,不但没倒,咱们且还在蹦跶着呢。

  这国企平常就要低调,发了奖金总不能搬着钱去阳台晒对吧,但开分店,可不就是个很好的炫耀途径?

  “还是要买店铺,哟嚯,咱们公司可真是牛大发了啊。”

  “沪市跟京市都是好地方,咱们公司的衣服要是卖到沪市,那才叫一个体面呢。”

  “按照咱们公司的规模,做大一点也不是没可能,但是要自己买商铺,资金量就不够了,还不如租房子干呢,租房能花几个钱,只要产线不停下来,咱们衣服挂上架就能卖!”当然也有这种盲目自信党。

  “有咱们小范把关,以后专卖店能开到一百家,咱们下一个阶段的口号,就是百家专卖店遍布全国!”

  最体面的当然是沪市京市几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卖店。

  开遍全国!

  按照范晓娟这个方法,专卖店不可能开太多,她要买商铺,自己装修然后租给自己。

  这想法谁能扛得住啊,公司里面的人都反对,主要是京市这几家专卖店的现金流周转太好了,给人错觉,就是专卖店只要继续开下去,每一家都会有这样的规模。

  范晓娟清了清嗓子:“沪市的专卖店肯定要开,这一点是咱们在上次的讨论中已经确定好了的。”

  但是她这一趟去了沪市,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老朱同志把范晓娟请进办公室。

  “小范呐。”

  “朱总,您先别开口,让我猜猜您要说啥。”范晓娟心里跟明镜儿一样,她做的再好也没有用,在公司的资历这样摆着,国企就是这样,要论资排辈,她说话还是不够有份量。

  老朱同志开口:“是有这个意思,大家都想看见成果。”

  可是开店哪有那么好开,说挣钱就财源滚滚,正当路边的人是傻的哦。

  九十年代盲目自信,盲目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阵亡的企业不在少数,范晓娟就算是再飘,也没有飘尘那样,她很自信自己能稳稳的带着这艘船上的人平稳航行,只要船上的人别乱晃。

  范晓娟拿出去年的销售表格:“朱总,给您看看去年四家专卖店,两家专柜的销售额,您再看看咱们适不适合盲目扩张。”

  平均每家店的销售额有五十多万,全年下来的现金流有三千多万。

  这里面,光家具的销售额就占了三分之一。

  家具的利润目前占据华英最大的份额,也最有挑战性,热销的款式也最容易被模仿,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同款,开始打起来价格战,利润也会大幅度下滑。

  对于一个仅仅只有五百多人的小型企业来说,华英的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朱总摇摇头:“并不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小范——”

  范晓娟以为他还要继续刚刚在会议室的论点呢。

  朱总啊,咱们不能太飘啊,所有人都只会算乘法,六家店年销售额三千多万,那六十家岂不就是三个多亿?

  赚钱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朱总怒了:“你还能让人说句话不!”

  范晓娟尴尬:“您,您说。”

  朱总从抽屉上拿出一份报纸:“京市日报,你看过吧,人家说要来咱们厂采访一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啊,改革的事情你比我懂,解决就业问题的事儿你也比我懂。”

  范晓娟:“……”

  您是甩锅侠吗,可采访这事儿我也不懂啊。

第262章

  要采访,可这事儿范晓娟也不懂啊。

  两世做人,她都没上过报纸呢,更何况这条产品线是杨阳在跟,她也没跟人家打过交道。

  不过老朱同志说了:“小范,你也应该跟那边交流交流,我知道你跟小马关系好,但是小马跟小肖两人是良性友好竞争关系,可不是什么死对头,杨阳跟小马也是有交情的嘛,有空你去看看人家,我不是听说,你最喜欢请产线的人吃饭?”

  “吃饭?”

  “这感情不就是从饭桌上交流出来的嘛,小范你这人很会请客吃饭,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要采访你得了解那些人,也得抽空跟人家吃饭嘛。”

  范晓娟喜欢请人吃饭这是出了名的。

  以前是因为产线的员工要加班,她总抽点部门经费去慰问人家,买点烧烤买点炸串买点炸鸡柳这些小零食,久而久之跟人混熟了,大家也经常在一起吃饭。

  别小看华国人民的饭桌文化,感情就是这样一步步交流出来的,所以范晓娟一声要加班,产线谁不是铆足劲往前面冲?

  老朱同志笑着说:“厚此薄彼可是不好哟。”

  《京市日报》要来采访的事情不翼而飞。

  关键不是采访谁,而是有人来要华英采访啊,这可是好多年都没有了的事儿,上一次被采访,还是六十年代的事情了。

  这次的工作交给了许静,她连忙阻止各个办公室搞清洁工作:“听说还要拍照呢,要拍咱们的办公环境,当成京市老国企的优秀典范来采访的。”

  “那咱们范经理不就是风头大了嘛。”

  许静这次总算是出到了风头:“也不止范经理,到时候你们认真工作的样子,也会被拍进镜头里,《京市日报》最喜欢刊登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样子了。”

  “那咱们要不要打扮一下?”

  许静又说:“又不是搞晚会,不用太郑重,范姐说只要表现的跟平常一样,展现出咱们华英人的优秀风貌就好了,好看不好看不是重点。”

  华英人有什么优秀风貌,最近两个产品线可是掐的紧着呢。

  新来的以肖翠凤为首,也是个四十几岁的妇女,能干人,以前还拿过区级劳动模范的,谁知道这几年单位一天天的不行了,整合了又整合,还是下岗了,最后单位剩下来了个空壳子,他们是被华英厂收购了的。

  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就是后娘养的,得不到重视也是应该,可谁还没点脾性了?

  最后两个厂子一合并,现在华英有两块地方。

  一个在老华英厂,一个新收购的厂子,华英这边看新厂子这边的地方能用,也在装修整改,不过在肖翠凤心里,她自己就是华英厂的人了。

  而且她跟马向华还是认识的,两人小时候住在同一片,都是大杂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还因为一朵头花,互相撕破过脸皮。

  原本肖翠凤还挺看不上马向华的,读书的时候是马向华混的好嘛,她脑子活,手艺也好,出来以后顺顺当当进了国营厂,还当上了产品线主管,那是新一辈儿里面响当当的人物。

  到了年纪说亲那会儿,给马向华做介绍的人比旁人要多。

  可谁知道风水轮流转了呢。

  九十年代初那会儿,还说华英穷的连工资都发不起的时候,肖翠凤风光着呢,那会儿华英资不抵债,谁知道才几年功夫就富裕起来了,不光自己富裕起来,还带动下岗女工再就业,解决了一百多号人的吃饭问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94页  当前第3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9/3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九零胡同养娃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