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颜风华录_分节阅读_第8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13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7:44

  ☆、第十四章 父母治丧

  

  一家人之间温馨而又平淡的日子,对于热孝当中的李遐玉而言,便如同春风一般渐渐化去她内心中沉重的悲伤。然而,她到底不可能因亲情的温暖,便忘记失去阿爷阿娘的哀痛。更多的时候,她都在默默地抄经祈福,并悉心打理父母的丧事。虽说眼下他们的棺椁尚在回灵州的路途中,但一场白事所需的事务何其繁杂,皆须得她一一过问,仔细筹备起来。祖父祖母都是长辈,不可能出面主持晚辈的丧事,家中也没有旁的亲戚。也只有她,才能一肩将这些琐碎而又令人痛苦的事情担起来。

  许是太过繁忙的缘故,李遐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很快便消瘦下去,那张白玉般的小脸更是瘦得有些脱了形。纵使柴氏与李和皆不许她守孝茹素,每日汤汤水水地补养着,也依然未能将她补回来。谢琰、李遐龄心中担忧不已,恨不得将这些事都替她分担了,她却只给了他们一些需要外出的杂务,其他事都不许他们沾手。

  这一日,谢琰听得李家部曲传话,说李信与孙氏的棺椁快要到弘静县城了,转身便往第二进左路的信义堂而去。因家中长辈尚在,灵堂不方便设在外院正堂之中,李遐玉便索性将父母以前所居的信义堂布置成了灵堂。

  昔日花草繁茂、生机勃勃的院落,如今不但满目萧索,而且已经被一片素白所覆盖。李遐玉立在飘飞的白幡下,穿着一身斩衰,显得格外单薄脆弱。谢琰走到她身侧,低声道:“世父世母的棺椁快到了,不久之后便会入县城。”

  李遐玉微微颔首:“多谢阿兄传话,我这便去城门接他们。”算起来,眼下已经是十一月了。她已经有整整一个月不曾见阿爷阿娘,如今只能见着棺椁,心里既难过又安心。且不提生死,叶落归根,总归是件好事罢。

  谢琰摇摇头:“你不必去,玉郎已经动身了。他才是家中支撑门户的郎君。”以礼制来说,也该由李遐龄出面扶棺才是。李遐玉是女儿,只须在灵堂中守孝哭灵便可,而主持丧事就已经算是有些逾矩了。

  李遐玉怔了怔,抬起首,用黑白分明的双眸定定地望着他,轻轻道:“……不错,我是女子,连给阿爷阿娘摔盆的资格也没有。”

  “元娘,我并无此意。”谢琰皱起眉,“只是觉得你近日有些过于操劳了。你为何不能更信任我和玉郎一些?让我们替你分担更多杂务?若你一直这般不爱惜自己的身子,这桩白事做得再尽善尽美又有何用?世父世母地下有灵,恐怕也不会觉得安稳。而且,祖父祖母都已经上了年纪,你还想让他们为你伤怀忧心么?”

  李遐玉抿了抿唇:“我只是……觉得这是我最后一次替他们尽心了……想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之手。”

  谢琰一双乌黑的眼瞳轻轻动了动:“元娘,世父世母下葬之后,你便不打算理会他们了么?每一年的祭祀、做道场,都不算是尽心?只要你和玉郎好好活着,便还有无数次为他们尽孝的机会。”

  李遐玉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是我想岔了,阿兄说得是。”

  “我跟着玉郎去看看,你不必担心。”谢琰抬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叮嘱道:“接下来这些时日,你们须得连续哭灵守灵,只会更累,多注意些自己的身子。如果再胡来,我必不会再由着你。”说罢,他便大步离开了。

  李遐玉望着他的背影,思绪有些纷乱复杂。自从认了这位义兄之后,他确实就像一位她所能想象出的最好的兄长。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几乎让她觉得,她能全心全意依赖着他。当然,不过是“几乎”而已。他毕竟并不是她的兄长,或许他迟早都会离去,李家的一切还须她稳稳地担负起来。

  且不说李遐玉如何吩咐仆婢继续打理灵堂,另一边,谢琰带着李遐龄策马奔向县城城门。因风雪交加的缘故,这几日出行之人并不多,两人很快便来到城门边守候。当远远看见载着棺椁的车队时,李遐龄便不声不响地跪倒在地,小小的身体几乎被淹没在风雪之中。

  谢琰有些懊悔出门时没有让他穿得更厚实一些。但此时此刻,说什么都不合适。他也并非正经的李家义子,不能上前与他一同跪着,只能退后几步,静静地守望。

  李信与孙氏的棺椁终于来到城门前的时候,李遐龄已经冻得脸上一片通红。他有些僵硬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起身相迎,而后蹒跚着走到装着两具乌木棺椁的牛车边,扶棺前行。谢琰没有寻着机会劝他,只能默默目送他扶棺而归。

  小家伙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雪中走着,固执地跟了一路、哭了一路。到得家中时,他大约是实在受不住了,身体晃了晃,便栽倒在雪地中,彻底昏了过去。正立在内院垂花门前等候的李遐玉目睹之后,脸色霎时间一片苍白。然而,棺椁不能无人相迎,白事不可中断,她无法上前探看,只能赶紧低声吩咐仆婢去唤医者。

  谢琰立即抱起李遐龄,向她使了个眼色,让她放心。待棺椁通过垂花门后,他便将小家伙送回房中歇息。柴氏闻讯匆匆赶来,两人静静守着他,直到医者前来诊治开药,说是略感风寒又过于疲惫,这才微微松了口气。然而,风寒对于体弱的孩童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小症候,稍不注意便可能病势更加沉重,仍须得仔细用药才好。

  “玉郎毕竟体弱,经不得寒气。”柴氏轻轻一叹,“如今两人都须得好好养一养,可不能因为丧礼而损了身子骨。不过,他们姊弟俩都像阿爷,骨子里便执拗得很,想来必定是不愿安生躺在床上的。”

  “祖母不如请一位医者留在府中,也好随时照顾元娘和玉郎。”谢琰道,“守灵亦是成全他们的尽孝之心,若不让他们安心送世父世母离开,反而可能会思虑更甚,平白耗了心神。倒不如茵褥准备得厚实些,多燃些火盆,让他们撑过这些时日便是了。丧礼之后,再好好地给他们调养。”

  “你这孩子,素来便想得周到。”柴氏点头道,“方才那位周医者的医术便不错,我去问一问他。”说罢,她将自己的管事娘子田娘子留下,又吩咐李遐龄的贴身婢女珍娘、惜娘仔细照料,便出去了。

  谢琰见小家伙睡得安稳了不少,也放心了许多。略作沉吟之后,他便径直去了灵堂。

  灵堂中,李和默默地立在两具棺椁边,粗糙的手抚在光滑的棺椁上,双目沉郁无比。这一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无比清晰地浮上了他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瞬间便苍老了许多,再也不复平日精神奕奕的模样。

  李遐玉站在他身侧,攥紧拳头,而又缓缓松开。她的眼中盈满了泪水,却迟迟未落下,连哽咽声亦是似有似无,仿佛担心惊扰了谁的安眠。

  良久,李和方艰涩地张口道:“开棺。”

  守卫在旁边的部曲们怔了怔,为首一人躬身行礼:“郎主,郎君与孙娘子都已经装殓妥当,开棺恐怕不合规矩……”又有一位年约半百的老妪从阴影中走出来:“郎主,郎君与娘子的装殓之事,都是奴亲自做的,未曾假任何人之手。”

  李和长长一叹:“你是娘子最信赖的人,我自然信得过你。不过,我已经有些时日不曾见大郎了,只想最后看一看他罢了。”说到此处,他又对李遐玉道:“元娘,你且去外头守着罢。”孙女毕竟年幼,且又是小娘子,并不适合一直待在这里。

  “不,祖父。”李遐玉红着眼摇首,坚定地道,“我也想见阿爷阿娘最后一面。”她知道父母如今的形容可能有些恐怖,但那又如何?他们始终是她记忆中的阿爷阿娘,不会有任何改变。而且,记住他们临终时的模样,也能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一些。

  李和见她如此执着,便不再劝她:“开棺。”

  长长的棺钉被一颗一颗取了出来,发出了沉闷的敲击声。李和定定地看着棺木,单手缓缓地推开棺盖,往里看去。李遐玉抿紧嘴唇,屏住呼吸,也认真地望过去。当看见阿爷李信的遗容之后,她双目微微翕张,终于痛哭出声。光是脸上便有好几道皮肉翻卷的伤痕,她简直无法想象,阿爷身上还有多少伤口,他临终之前又经历了多么激烈的战斗与厮杀。

  李和却比孙女知道得更清楚。部曲们找到李信的遗体时,他的肢体已经有些残缺不全了,好不容易才拼凑出了如今完整的模样。薛延陀人原本有割下头颅领功炫耀的习俗,这次幸而因奇袭的缘故,无暇顾及。不然,恐怕李信连完整的尸首都不可能留下。不过,这些,他都不打算与孙儿孙女提起。此外,孙氏不堪受辱而亡,也无需让孩子们知晓。这些仇恨,由他这把老骨头慢慢讨回来,便足够了。

  熟悉的哭声传出灵堂,谢琰的步伐顿了顿,这才快步踏了进去。

  挂满白幡的灵堂中,数十部曲静静地围在棺椁边。他们身量高大,又站得极为紧密,谢琰甚至无法瞧见李和,更看不见李遐玉,只能听见她毫不掩饰的大哭声,牵扯得他心中隐隐发疼。他无言地听了半晌,在灵位前跪拜之后,便又默默地退了出去。

  李家服侍的仆婢并不多,且如今尚未有客人前来吊唁,灵堂内显得有些空旷。谢琰垂着首,有些心事重重地离开信义堂,回到李遐龄身边继续守着。面对重病的李遐龄与悲伤的李遐玉,他突然觉得自己十分无力,不知该如何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让他们尽快从失去怙恃的痛苦中走出来。

  然而,走出来之后呢?

  他们恢复平静的生活,他便能安然离开么?姊弟俩如何能撑得起这个家?他们又会如何报仇雪恨?他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去找薛延陀人报复?看着他们身陷危险?他难道能开口劝服他们放弃心中的仇恨?为父母报仇,是律法之中都不计较的孝行。即使会让他们身染血腥,也只能全力支持。

  那么,他又该如何支持他们?而他自己的志向,又该如何实现?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五章 谢琰之志

  

  天色将晚,灵堂方向传来了做道场念经的声响。谢琰却依稀觉得,能从这些毫无起伏的念经声中,听见李遐玉的哭泣。他有些食不知味地用了夕食,继续守在李遐龄床边,心思却已经不知飞到何处去了。

  直到临近宵禁的时刻,匆匆前来吊唁的宾客才纷纷散去。李家人丁稀少,没有任何亲眷,且并不经常与弘静县中的官宦家族来往。但李和毕竟是正四品的河间府折冲都尉,柴氏亦是得到朝廷册封的四品郡君。单以官职地位来论,他们便是弘静县中品阶最高者。那些个背地里再如何嫌弃他们家粗鄙的世家支脉,也不得不过来应一应景。不过,吊唁者虽然看起来并不少,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河间府的武官以及寻常府兵。他们皆是李和的下属,不少人与李信也颇有交情,哀思与仇恨都真切许多。便是笨拙地说着安慰的话,也令人觉得更加真实。

  谢琰立在灵堂外,远远望着李遐玉瘦弱的背影,垂眸静思半晌,这才旋踵离开。

  他正有些心不在焉地往外走,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唤道:“三郎君。”

  谢琰猛然抬起首,警觉地循声看去。涛壑起伏的松林当中,走出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魁梧大汉。他风尘仆仆,满脸胡须,似是许久都不曾打理过自己。但谢琰借着附近垂挂的灯笼的微光,仍是一眼便看清楚了他的面容。

  见到谢琰,这大汉竟是虎目微红,难掩惊喜与激动之情:“某可算寻着三郎君了!三郎君果然平安无事!!否则……否则某便是自尽谢罪,去了地下也无颜见郎主!”

  “这里不便说话,去客院罢。”谢琰打断了他,回首看了看灵堂,心神微定。见到此人之后,他心里也生出了些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原先他还有些担心,这人出现之后会对眼下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仔细想想,倘若他心念已定,又有何惧呢?

  李家外院右路有好几个小客院,看起来略有些拥挤。柴氏与李遐玉给谢琰挑了个最大的院落,安排得十分舒适妥帖。这个院落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正房作了寝房,左右厢房分别是书房以及供他试着制作武器的工坊。

  谢琰将大汉带进客院之后,便让洒扫的仆从去厨下要了些温热的吃食。就在他与仆从说话的时候,大汉格外敏捷地在院落中走了一圈,透过打开的窗户不着痕迹地观察着每间房里的陈设,显得很是警觉。

  谢琰皱起眉,淡淡地道:“李家与我有善缘,待我如同家人,冯四师傅很不必如此。”

  大汉冯四听出了他的不悦之意,叹道:“某随着他们家部曲一路来到这里,听说三郎君已经认作了他们的义孙。眼下看来,确实是某多想了。李家人信义非常,果然很看重三郎君。这院落虽然有些狭小,但位置僻静,陈设精心,比起家中也算不得太差了。”

  谢琰道:“他们本想留我住在内院,是我坚持住客院便足够了。”他本来觉得自己迟早会走,不如稍微保持些许距离得好。不过,便是如今志向已经变了,住在此处也无妨。这个客院小而精致,又安静,很符合他的喜好。

  两人来到书房中,长案上正铺着谢琰新近描绘的弘静县舆图。他画得格外细致清晰,舆图上仍留有许多待填补的空白。冯四只是看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在长案边盘腿趺坐下来。

  此时,仆从已经送来了吃食,谢琰看着冯四狼吞虎咽地将所有吃食都吃了个精光,这才与他说起了正事:“我与元娘、玉郎如何来到灵州,想必冯四师傅已经打听得很清楚了。这些日子,不知你又过得如何?”

  冯四回道:“那日在长泽县城中失散,某便挨家挨户地找寻三郎君的下落。原本已经打探到三郎君投宿的消息,却不料遇上薛延陀人攻城。当夜实在太乱,某只能暂且夹在人流当中躲藏起来。次日再去寻三郎君时,又遇上薛延陀人前来劫掠幼童。某在城中遍寻不着三郎君,以为教薛延陀人抓了去,便一路追踪尾随他们,想伺机营救。”

  谢琰神色微动:“我们那时已经出城去了。你所说的薛延陀人,应该是突厥降部冒充。”

  冯四疑惑道:“三郎君怎会知晓?!那夜该不会是去了城楼附近杀薛延陀人罢!”他猛地站了起来,仔细打量眼前的小少年。他是守护谢琰的部曲,从小便教他修习武艺,对他自是再了解不过。分别之前,谢琰不过是个武艺不错的少年郎,如今身上却隐隐多了几分收敛起来的煞气。沾过血腥之人,毕竟与寻常人并不相同。何况他年纪尚小,再如何掩饰,眉宇间的气息也已经改变了不少。

  谢琰对于他的反应并不觉得惊讶,只是淡淡地道:“杀的都是该杀之人,迟早都有这么一日。”顿了顿,他便又接着方才的话问:“冯四师傅跟着去了突厥降部?将他们部落的名字告知我罢。”当时那些突厥人也趁乱杀了不少人,绝不能教他们就这么蒙混过去。

  冯四发出几个艰涩的突厥语音节,低声道:“那些突厥人就在灵州、夏州之间放牧,中途还想将他们掳去的孩童卖给粟特人。某趁乱烧了些他们过冬的粮食,这才救下了十几个孩童,送回了长泽县。可惜这些孩童早便成了孤儿,便是送回去,恐怕也活不得多久,或许还会被其他人卖出去。”

  谢琰道:“那便将他们接到灵州来,好生训练,他日正好能当我的亲兵。”

  冯四怔了怔:“三郎君当真要从军?”他知道李和是河间府折冲都尉,征战经验十分丰富,应该能教给谢琰许多行军打战之道。然而,因几十年来被谢家教得有些顽固,他却本能地认为此事不妥,强烈反对道:“便是从军,李家恐怕也不会让三郎君一开始便做武官。以三郎君的身份,怎么能从府兵一路往上熬?何况,若要博得军功,便必须上战场。时刻冒着性命之忧,又说不准能得什么武勋军功,想要升迁还不知须得耗费多少年!!”

  谢琰挑起眉,嘴边浮起讽刺的笑容:“我是什么身份?父祖皆是白身,又有何金贵之处?旁人能当得府兵,我又如何当不得?李家祖父尚且能从小兵一步一步熬到如今的正四品,我又怎么可能做不到?”

  冯四噎住了,一时间无言以对。在他心目中,谢家自是千好万好,不知比这些寒门庶族高贵多少。然而,已经三代无人出仕的谢家,在寻常人眼中,确实不过是空有些许田庄商铺的破落户罢了。甚至,为了维持自家所剩无几的体面,这些田庄商铺也不知还能经营多久。如今的主母出身高贵,却格外在意世家颜面,又不擅长打理中馈与家产。日久天长,或许谢家连生计都可能维持不下去。

  谢琰接着道:“当初我离开家来到边关,便是想从军,重振自家声名。冯四师傅该不会以为,我只是一时意气罢。”当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刹那,便很清楚自己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但那时毕竟幼稚,只觉得凭着自己的武艺便能闯出一条通途。直到真正经历了鲜血,经历了杀戮与战争,他才更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心中激荡的热血告诉他,为了军功而从军,与为了保家卫国、踏平胡虏而从军,本质上确实大不相同。

  “若三郎君出了什么事……”冯四仍不甘心,“出仕未必一定须得从军,三郎君读书一向不错,比起大郎君也丝毫不差,为何不能走科举?”他作为部曲,对前朝刚兴起的科举自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他明白,在国朝兴盛的时候,科举是一条更安稳、更通达的青云之路。原本,主母便是打算让家中三个郎君都从科举出身入仕。而今谢琰的大兄在老家也颇有些文名,眼看着将来便能依靠科举晋身了。谢琰若也选择贡举出仕,说不得还会传出一桩佳话,陈郡谢氏的复兴或许也指日可待。

  想到日夜苦读的兄长,谢琰微微皱眉:“科举并非易事。每年明经科、进士科拢共也取不了多少人。阿娘又不愿意阿兄去考明经,一心只想中进士扬名立万。须知一年进士才取十余人,从中脱颖而出何其不易?做出一篇好策论,不仅须得读万卷书,更应该行万里路。成日拘在家中苦读,又如何能成事?”

  若是考进士容易,也不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了。阿娘一向眼光太高,从来不愿仔细去想谢家如今最重要的是什么,心中只有所谓的世家颜面与孝道,什么话都听不得。两位兄长又孝顺,怜惜她孤身将他们兄弟几人抚养长大不容易,事事都听从于她。因而,为了实现心中志向,不被她所束缚,他才毅然离开家乡,来到边关闯荡。

  “我心意已决,冯四师傅不必多言。”想到此处,谢琰便道,“如今我年纪尚小,恐怕不能投军。留在李家,正好能向李家祖父请教,多学些武艺与用兵之法。待到日后朝廷欲灭薛延陀之时,便是我出战驰骋疆场之日。不但可报此次长泽城破之仇,亦可为我大唐消除边患尽心尽力。否则,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思报效国朝、守护边民,又有何用?!”

  冯四犹豫半晌,思及他在长泽县城城破那几日所见的惨状,心中也激起了一腔热血:“某是谢家部曲,亦是三郎君的属下,定会誓死追随!!三郎君若想练亲兵,亲自调教些可靠的人手,某这便回长泽县城,去将那些孩童带回来!”

  “眼下且不急,随我去拜见李家祖父再说罢。”谢琰道,“我先前隐瞒了身份,将冯四师傅说成是叔父,还须得与长辈们解释清楚才是。至于陈郡谢氏之名,不提也罢。我的行踪不想让阿娘兄长得知,亦不愿他们贸然遣人前来打扰李家的安宁。”说着,他深深地看了冯四一眼。

  冯四便赌咒发誓,定会替他保守秘密,绝不会与陈郡之人传话。

  谢琰这才微微颔首:“一年送一封家信报平安便足矣。”家中实在太过压抑,而如今的生活又太适合他。他不愿意任何人前来打扰,哪怕对方是他的家人亦是如此。或者说,正因他太了解自己的家人,才会离开故乡来到这陌生之地。如今能拥有李家人的亲情,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第十六章 深夜交谈

  

  夜色已然很深了,正院内堂中却依旧是灯火通明。

  李和盘腿趺坐在长榻上,仔细地擦着手中的一柄横刀。这柄刀看起来已经十分破损,刀身上几乎处处是细小的缺口与裂缝,浸润着怎么也擦不干净的暗红血迹,仿佛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战斗。然而,他却依旧将它当成是最珍贵的宝刀,动作格外轻柔温和。

  柴氏默默地坐在他身侧,轻轻摩挲着横刀刀柄上阴刻的“信”字,双目微微有些发红。

  “原本还想将这柄刀再锻造一番,往后传给玉郎。”李和道,“眼下看来,它已经经不起了,几铁锤下去,恐怕刀身就会完全碎裂。也罢,就挂在玉郎书房中罢,做个念想也好。”

  柴氏的声音有些低哑:“玉郎身子骨不够强健,如今还昏睡着呢。你也别总想着带他上战场,继承你的衣钵。两个孩子若能安安生生地长大,我便满足了。大郎与阿孙恐怕也不希望他们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

  “我老李家的儿孙,怎可只顾着享受这劳什子的安乐?”李和的态度却异常强硬,将横刀放到一旁,看向柴氏,“何况,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你怎知元娘和玉郎到底是如何想的?若是他们想要修习武艺为父母报仇,你还能拦着他们不成?”

  “好不容易找回的孙儿孙女,你还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柴氏冷哼道,“报仇雪恨,咱们便不能么?非得让孩儿们也成日想着这个?他们还小着呢,除了报仇就不能想些旁的事了?元娘是小娘子,玉郎生性又不喜舞刀弄枪,你让他们往后如何过日?如今不比得开国之时,对女子越发苛刻,以军功立身也越发艰难!”

  李和强硬的态度立即软了不少,想到那两个孩子,不禁长长一叹:“许是人老了,心也越发软了。”他瞥着柴氏,低声道:“娘子不是一直看不得孙氏那般软弱的女人么?怎么如今心思却变了?我只要想到元娘往后会养成那种娇娇弱弱的模样,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

  “孙氏的性情固然不好,但性命攸关之时也是个有决断的。”柴氏道,“何况,元娘若是像我,恐怕没几个人敢将她娶回家去。”

  闻言,李和突然咳嗽起来,咕哝道:“这世上总会有我这样的男人……”

  柴氏横了他一眼,忽然道:“周大与你说了么?这回有个大汉跟着他们一同过来了,总是打听三郎的消息。不过,怎么看他都只是个普通的汉子而已,根本不像是世家出身之人。恐怕,三郎先前所说的‘与叔父失散’,未必真切。”

  李和点头道:“那应该是他们家的部曲。这小子先前想隐瞒身份,这才谎称是‘叔父’。如今人已经自己找上来了,他大概也不会再瞒下去。说起来,这后生怎么看都是个不错的,若能娶了元娘,咱们这两把老骨头也能放心了……”

  “将你那点心思收起来罢。”柴氏道,“世庶婚姻并非易事,何况他又是陈郡谢氏子弟。你想让他当咱们的孙女婿,人家却未必有这样的心思。何况,义孙比起孙女婿也不差了。以他的性情,往后必定会好好照料元娘与玉郎。能有一位这样的兄长撑腰,我们便是蹬腿去了,也同样能安心。”

  李和讪讪道:“若他只是陈郡谢氏支脉,娶咱们家元娘也不算是辱没了他。你不是曾说过,他们家嫡脉早就娶过寒门出身的女子么?”

  柴氏呵呵冷笑:“你不过是个折冲都尉——大唐疆域中拢共有五六百个兵府,便有数百个折冲都尉,你还当自己有多稀奇不成?人家娶的寒门女,不是开国勋贵就是手掌大权的将军之女,你拿什么与他们比?”她并未再说“丧母长女”之类的话。陈郡谢氏便是再没落,想来也挑剔得很,元娘所受的种种苦难在他们看来或许都是不妥之处——哼,她还不乐意自家美貌又能干的乖孙女被人挑剔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3页  当前第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颜风华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